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心得

蜡染新篇:广西师范大学团队探索柳州苗族技艺的当代蜕变之路

    时间:2025-08-12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2025年7月2日至4日,广西师范大学蜡染寻踪团队深入柳州市多个文化据点,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本次调研聚焦于“柳州苗族蜡染技艺的现代创新与传承”,旨在挖掘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何从传统手工艺蜕变为当代文化符号。团队走访了博物馆、艺术馆、古镇工坊等场所,通过访谈、观察和体验,系统梳理了蜡染技艺的历史根基、创新实践、活态传承及产业融合。调研不仅记录了技艺的演变,更揭示了教育、科技与文旅在非遗活化中的协同作用,为传统技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案例。
【历史寻根:从苗寨记忆到学院传承】
        在柳州博物馆的珍藏展区,团队成员追溯了蜡染技艺的源流。这项技艺以熔蜡绘图、蓝靛浸染为特色,形成独特的蓝底白花图案,曾局限于西南少数民族家族的代代相传。非遗传承人马践的经历成为这一传统的鲜活例证——他出生于融水苗族自治县,从小耳濡目染祖母和母亲用蜡刀在布面上自由创作花鸟鱼虫的技艺。大学美术专业深造后,他选择回归乡土,在美术馆工作期间将家族技艺系统化,并带入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柳州市代表性传承人。这一过程展现了蜡染从口传心授到学院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在柳州博物馆参观蜡染藏品。容世敏 供图)
【创新火花: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
        团队在柳州群众艺术馆的文创展区,目睹了蜡染技艺的突破性革新。传承人马践大胆采用“液体蜡颜料”替代传统材料,以毛笔在宣纸上创作,催生了“蜡染绘画”这一新颖艺术形式。同时,融合柳州紫荆花元素的文创产品(如丝巾、团扇和卡通布艺)既保留文化基因,又契合年轻消费潮流,被市民誉为“会讲故事的生活美学”。调研还发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企业开发了本土植物染色技术,建立涵盖25种植物的标准化色谱库,推动非遗色系应用于高端轻奢服饰设计,是一座标志着科技赋能传统工艺的里程碑。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柳州群众艺术馆。陈佳琦 供图)
【活态呈现:工坊体验中的传承与转化】
         窑埠古镇的扎染蜡染体验馆成为团队观察技艺活态化的窗口。馆内陈列着从古老图腾蜡染布到现代融合文创的系列作品,例如苗锦点缀的手袋和抽象铜鼓纹样丝巾。团队成员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了解到这些产品如何将传统工艺无缝融入现代服饰剪裁。尽管体验项目可以吸引游客互动,但工坊的核心价值在于展示技艺的市场转化潜力,成为非遗从作坊走向大众的重要桥梁。这种现场互动模式,不仅传承了技艺,更拉近了传统与现代的距离。

(图为团队成员向工坊的工作人员了解蜡染相关事宜。容世敏 供图)
【产业赋能: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
        调研中发现,蜡染技艺的革新始终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柳州艺术学院师生开发了“柳州非遗”系列文创,推动“校园传承”向“市场活化”跃进;“非遗+课程”模式培训村民制作蜡染手袋和服饰,通过回购销售创造就业岗位。校政企合作深化,打造具有柳州辨识度的文化IP,助力农村产业升级。团队在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观察到,这一模式将来可成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链。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容世敏 供图)
        柳州苗族蜡染的当代蜕变,是一条融合教育传承、科技创新与产业联动的系统之路——从家族壁垒打破到高校教育普及,从校园习作到国际舞台的工业美学精品。这项古老技艺在守正创新中绽放新生,彰显了文化自信与时代活力。
                                                            (通讯员:谭娜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心得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