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经验交流会的部署,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师生组成“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前往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鞍山村,以“以音传情,同语共鸣,共筑语言桥梁”作为主要目标开展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注: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前往村公所的路上 队员供图)
活动伊始,实践队并未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摸底。队员们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查、与村干部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当地村民的普通话使用水平、使用场景以及在学习和使用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调研发现,该村以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方言交流,大部分村民具备一定的普通话听力能力,但“开口难”、“不标准”、“怕笑话”的心理普遍存在,这严重制约了他们与外界的沟通,特别是在获取外界信息、应用新媒体工具以及未来发展方面存在一定障碍。精准的调研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推普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践团充分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团队通过线上问卷、电话访谈等形式,对海子街安山村的语言使用情况开展摸底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地40岁以上人群中仅有23.6%能使用普通话进行基本交流,15-40岁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使用率为58.3%,存在明显的"语言代际断层"现象。

(此图为实践小队去街户宣传普通话供图)
2025年7月6日,阳光乍现,实践小队身穿整齐的队服手拿队旗;由队长拿着小蜜蜂,开始走家串户的开始推普工作。队长一边带头,一边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述“各位乡亲父老,大家好!我们是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来到海子街镇安山村向大家推广普通话,每天下午3点我们会进行线上直播教学普通话;晚上8点我们也会在沙地窝窝进行线下授课,欢迎大家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在一声声的宣传中,也有不少村民停下来询问我们实践队员;队员们也为安山村的村民耐心讲解并邀请他们来到我们线下教学。

(此图为‘语你同行’乡村振兴实践队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三下乡推普工作并不是尽头,普通话的普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基础,总结经验、优化方法,建立更加精准、长效的推普机制,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真正扎根乡村,成为连接城乡、促进发展的纽带。
此次“推普三下乡”活动虽已结束,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仍在继续。探索线上辅导等常态化推普帮扶机制,确保推普工作不止于“三下乡”的短期热潮,而是真正留下带不走的“推普力量”,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应有的语言力量。
通讯员:刘嘉馨 向美霞 王克群 代远艳 刘欢 邓安琦 杜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