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心得

在旧州古镇,触摸文化温度

    时间:2025-08-30     阅读:
    来源:孟浩楠
三天的旧州古镇之行,让我有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感受。走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摸到绣球上细密的针脚,才明白民俗里的那些东西,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真实存在的历史和人心。
        在壮族生态博物馆里,黄老师做的绣球让我印象很深。她手里的铜鼓纹得沿着中轴线对称绣,每一针都像在跟老祖宗对话。原来一个绣球要经过浆布、绘图、刺绣等5道工序,8种针法里藏着壮族人的巧思——平针的细、盘金的亮、打籽的实,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手艺。她拿出老绣球时,上面的农耕、节庆纹样,让“非遗”这两个字变得具体了:那是壮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我试着绣了绣,手笨得总对不齐纹路,才更懂“传承”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坚持。

                                                                                        图1 实践团队成员在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与工作人员黄老师学习刺绣
       古戏台的浮雕有另一种力量。清代的青砖木构下面,墙上刻着将士们一起守边疆的画面,铠甲上的纹路居然和绣球上的铜鼓纹能对上。当地老人说,这里以前老唱山歌,现在过节还能听到熟悉的调子。那时候我才明白,民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历史的回音,也是边地精神的体现。我们商量着在戏台旁边设“山歌故事牌”,希望游客不光能看到建筑,还能明白背后的家国情怀。
风情街的韦奶奶是很温暖的相遇。72岁的她摆了十年摊,绣球从20元的小的到120元的大的,都是和邻居阿姨们一针一线绣的。“现在年轻人喜欢和游戏联名的款,一天能卖二三十个呢!”她笑着拿刚卖出去的乙游联名绣球给我们看,眼里的光比绣球上的亮片还明显。游客说想要“制作体验课”,她就认真记在本子上。这才是最真实的传承:不死守老办法,也不丢了本真,让绣球既是文化符号,又能让大家赚到钱。我们收了150份问卷,里面都是游客对文化的好奇和期待,这让我觉得,我们年轻人能做的,就是搭个桥,让更多人看到这份好。

                                                                                                                       图2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与韦奶奶交流
       站在瓦氏点将台,好像能听到当年狼兵出征的号角。瓦氏夫人抗倭的故事,让绣球、山歌多了份重量。原来民俗不只是风花雪月,还藏着民族的骨气。我们讨论着把她的故事放进绣球讲解里,让游客体验刺绣时,也能感受到这份爱国精神。
       离开的时候,团队在古镇合了影,身后的青瓦白墙好像在说:文化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这三天,我们从看热闹的变成了参与的,从记东西的变成了会思考的。以后,我们想做的“绣球体验套餐”“历史文化讲解牌”,可能只是小尝试,但只要能让更多人看到旧州的美、懂了民俗的魂,就够了。
      其实实践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真正走进大地,摸到那些鲜活的文化,然后带着这份感觉,成为连接传统和未来的桥梁。这不是结束,是我们和旧州故事的开始。
 
三下乡心得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