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心得

羌韵北川行:在非遗的肌理中书写青春的传承答卷

    时间:2025-09-07     阅读:
    来源:易佳荣
  七月的北川,云雾在羌山腰间流转,像给千年文脉系了条轻柔的丝带。作为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羌韵北川,同心和鸣”中华文脉传承团的一员,我踏上这片浸润着大禹传说与羌族智慧的土地,在水磨漆的光泽里、羌茶的醇香中、孩童的笑靥间,完成了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青春修行。
  
  初见水磨漆艺,是在古羌水磨漆艺传习所那方飘着漆香的工作室里。朱红志大师的指尖拂过漆盘上的纹样,仿佛在与千年的羌族先民对话。“这漆艺不是冰冷的技法,是羌人对山水的热爱,对生活的期盼。”他拿起一件绘着羊角花的漆盒,木纹与漆色交融间,我忽然读懂了何为“匠心”——那是将民族记忆熬进漆料,让文化基因在器物上永生。
  
  跟着大师学做漆艺书签时,我才明白“慢”是传承的底色。调漆要等色浆与漆液完全融合,下笔要稳得像山涧的石头,哪怕一笔画歪,便要从头再来。当我握着画笔,看着颜料在黑色漆面上慢慢晕开,画出一片小小的山,指尖仿佛触到了羌族先民的温度——他们也曾这样,在漆器上记录狩猎的晨光、祭祀的月色,让文明在指尖代代相传。朱大师说:“年轻人愿意学,这手艺就活了。”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在我心里,让我忽然懂得,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用年轻的双手,给古老技艺一个崭新的未来。
  
  若说水磨漆是北川的“肌理”,那羌茶便是这片土地的“血脉”。走进盖头山羌茶部落时,空气中飘着苔子茶特有的清甜,基地上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大禹门前树,千年苔子茶。这茶不是普通的叶子,是北川的魂。我们跟着茶农学采茶,指尖掐住茶叶的嫩芽,一芽一叶。了解他们炒茶的过程:铁锅温度要准,揉捻次数要够,每一步都是祖辈传下的“密码”。白居易笔下“渴尝一碗绿昌明”的诗句,此刻忽然有了实感——原来千年前的文人,也曾品过这来自北川的茶香。
  
  最难忘的是那场公益直播。当我们架起手机,对着镜头介绍苔子茶的历史、冲泡的方法时,屏幕上的点赞数不断跳动,观看人数慢慢涨到1622人。有网友问“怎么才能买到这样的好茶”,有年轻人说“第一次知道羌族还有这么特别的茶文化”。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直播不是简单的“卖货”,而是给羌茶搭了一座桥——一头连着深山里的茶园,一头连着外面广阔的世界。我们传递的不只是茶的清香,更是乡亲们掌心的温度,是能让乡村慢慢变好的,一点点微小却坚定的力量。
  
  支教的日子,则是这场旅程中最柔软的篇章。在新川社区的教室里,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羌山上的星星。我们教他们应急救护知识,用绷带模拟包扎伤口,原本害羞的小男孩会举着手说“我学会了”;我们教他们说普通话,念绕口令“扁担和板凳”,原本内敛的小女孩会举着手说“我想试试”。课堂上孩子们的笑声像羌山里的溪流,清脆又生生不息。
  
  我还记得,在羌族文化手工课上,我正在教一个小女孩儿制作草编蜻蜓。一只小手怯生生地拉了拉我的衣角,说道:“哥哥,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教别人说普通话,说我们羌族的故事。”看着她认真的模样,我忽然懂得,支教不是“给予”,而是“相互照亮”——我们给孩子们带去知识与视野,他们给我们带来最纯粹的热爱与勇气。那些天,教室里的普通话与羌族童声相织,成了我听过的最动人的“文脉交响”。
  
  离开北川那天,云雾又漫上了羌山。回望这片土地,水磨漆的光泽、羌茶的醇香、孩子们的笑声,都成了刻在我心里的记忆。这次“三下乡”,我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我曾用手触摸过非遗的肌理,用声音传递过文化的温度,用真心守护过传承的火种。朱红志大师说,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接过来,传下去”。现在我终于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是调漆时的耐心,是直播时的真诚,是教孩子念诗时的温柔;是让古老的技艺在年轻的指尖焕发生机,让民族的故事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被听见。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或许无法像大师那样坚守一辈子,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文脉传承添一块砖、加一片瓦。北川的七月已经过去,但我知道,那场关于传承的青春答卷,才刚刚开始书写。而我会带着在北川收获的感动与力量,继续走在传承的路上,让更多人看见中华文脉的光芒,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更美的花。
三下乡心得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