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心得

【广工学子三下乡】聚志同之友,践信仰之旅

时间:2023-07-28 关注:
今夏七月中,我有幸参加了我们广工“数字径心队”的三下乡活动,我们一起前往梅州开展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调研。在这里,我结识了优秀有干劲的伙伴;遇到了求知若渴的小朋友;尝到了乡下支教的辛苦;也体验到了坚持后的充实满足。这次活动虽然让我看到了家乡教育的局限性和窘迫性,但是也看到了乡村振兴政策给村民带来的福利和生活上的不断改善,也看到了数字化转型在基层服务上的逐渐成效和便民。
第一站,我们队先到达兴宁径心中学。我是没想到,当晚我们团队吃完晚饭后就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布置课室,预演第二天的讲课内容,修改PPT。搞到晚上12点多大伙才陆续休息,听说队长搞到深夜三点。这种负责,坚持,要做就做到最好的精神深深感触了我。
当晚睡觉环境是非常艰苦,蚊子耳边叫,脖子和小腿阵阵瘙痒,辗转难眠迷糊中睡过去了。第二天大伙七点多就起来吃早餐准备上课了。在八点半我们准时和校方领导开展座谈会,交流了径心中学的教育现状和未来径心中学的发展规划。
九点到十二点,我们队给径心中学的初中生们开展了普法教育课、AI科普课、数字化教育课堂、兴趣引导课。我们团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小朋友在汲取知识中成长,我们大朋友在分享中进步,整个课堂变成欢乐海洋,不亦乐乎。这一上午的和初中同学交流互动,让我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他们的笑颜让我昨晚的疲惫尽消,大家在课堂上的沉浸专注让我感觉这次活动真的值得。
中午我们在校门口吃了便饭,小憩了一会儿便开始了家访和走访路人填问卷活动。在家访中,有个让我感触很深的学生,她一家七口住在一个饭店上面的小出租屋里。我们去到她家,也是只能勉强挤进去坐着,我们腿的旁边就是她们的床,有个几岁的小老弟还在呼呼大睡。家访的学生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成绩也很不错。可以看出,她家里虽然不富裕,但是父母拼命赚钱也要把孩子的教育搞好。在交流中也感受到父母比较开明,没有给孩子太大压力,只是让她尽力去读就好。我们作为家访的小老师,也是尽我们所能给她分享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和目标理想上的启发,但愿她可以有所收获。父母的坚强开明,孩子的懂事听话,让我看到了乡村家庭的希望。同时也希望我们社会更加公平更加包容,可以将更多资源留给有需要的努力奋斗的人,不求大富大贵,只愿大家生活越来越好。
家访完两个学生对象之后,我们开始在径南镇路上对居民进行走访并填写问卷。大部分居民都是很乐意和我们交流,我们也收集了很多乡村数字化教育相关的问卷。通过家访和走访,我了解到当地的家庭还是很重视孩子教育的。但是他们的重视程度也只能寄希望于当地学校老师和当地政府可以倾注更多的学习资源,大部分乡村孩子都没有上补习班,一方面是当地开设的补习班很少,另一方面是家长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他们去补习。另外大部分农村家长也没有能力辅导他们孩子的功课,孩子上了六年级基本就要靠他们自觉去完成学业了。更何况在当地还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更是困难重重。不禁感叹,和市区、县城的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确实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也暗下决心,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带动身边的人,尽可能多的帮助更多农村小孩,特别是家乡农村的小孩,不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命,尽可能争取最大的社会公平。
在兴宁的第二天,我们团队的师生一同来到径南镇镇政府,和广工的两位驻村老师进行了深入交谈。其中陈晓华老师的“三个袋”理论让大伙耳目一新,他说道,我们助力乡村发展就是要尽可能满足村民的三个袋。一是脑袋,要改变农民的小农意识,让他们跟上党的政策号召,引导他们将眼光放远,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家庭的长远发展作打算;二是口袋也称为钱袋子,地方政府要出台合理的助农政策,合理分配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各类农民从事可以让他们有收获的行业;三是下一代(袋),引导农民根据家庭情况优生多生,将孩子的教育放在较高优先级,启发孩子们通过教育走向更好的平台,进而带动家族,村镇不断发展壮大。两位老师还介绍了很多他们在当地的工作,也分享了种种硕果。期间,我们提到他们工作的宣传做得怎么样,他们坦诚一笑,光顾着搞线下工作,线上没有安排太多的宣传工作了。慨叹道,原来我们身边不乏默默无闻做实事的能人,希望我们可以摆脱戾气,不要给网上一些虚假的悲观消极的言论影响,多去线下调研实践,多去发现积极向上的人和物和事,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阳光和正能量。
在和广工驻村老师交流之后,我们后脚就到了官亭村村委。在这里,我们团队先和村委领导分享了基层数字党建的理论知识,然后又交流了目前村里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关于目前村里缺人耕种,如何提高耕作效率,是否有其他发展形式等问题上,我们团队也是止不住的献言献策,讨论氛围十分热烈。最后双方都是觉得,目前乡村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更多的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外来人口来促进当地消费。当地有特色的茶叶产业链和配套的游玩设施,尝试直播带货或者类似淄博烧烤的引流举措或许可以提振当地经济。
当天下午我们前往了径南镇浊水村,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当地大型茶叶作坊,尝到了径南特色——兴宁单丛。香甜可口的好茶配上作坊老板的故事,我们仿佛迷失在径南茶庄。参观完制茶的自动化设备后,我们来到老板的茶店首次尝试“直播带货”。“家人们谁懂啊,”“谁家的茶叶这么香啊”我们团队的俊男靓女在镜头面前卖力吆喝。径南茗茶的魅力和青涩卖力的介绍也是逐渐奏效,播放量很快突破40000,美好的下午时光也在这个欢快轻松的环境下逝去。当晚,我们就前往五华了,开始五华的调研学习之旅。
在五华的第一天上午,我们团队分了部分同学和老师前往梅州市教育局进行了调研交流,剩下的同学就在水寨当地进行沿街走访,问卷调查。到中午的时候我们团队集合,皓然作为东道主,请我们吃了顿豪华大餐,很是感谢。下午,我们前往县政数局交流学习。
政数局和五华办证中心在同一栋大楼,建设得非常敞亮美观,一楼大厅的可视化屏幕非常直观,功能设置看起来合理齐全,操作起来也是比较便利,可见政府有着力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下功夫。在政数局的会议室,我们与政数局的领导们畅聊起来,他们给我们讲解了这两年的数字政府建设情况和成效,也提及了目前遇到的困难和不足。感触最深的就是陈老师说的话,数字化教育和基础设施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先转变人民百姓的认知。现在办各种证,普通百姓第一反应就是问人,没有想过其实手机上、电脑上点击几个页面就可以办理,有些中年人就算听别人说过很多服务线上可以办理,他也不愿意去尝试,一是怕给骗,二是对电子设备有畏难情绪。我们团队针对这些难点,提出可以增加宣传途径,通过将线上办理和数字化服务的操作流程制作成动画版视频或者推文,让更有趣味性的文字来科普一站式服务设备,让大家足不出户也能办理各种证件。
在五华的第二天,我们团队和广应科在五华梅林一小联谊给六年级的小朋友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字+红色资源”课。我负责在奥园红色体验馆给课堂里的大家直播红色故事,大部队在梅林一小的课堂给孩子们上课。虽然没有近距离和小朋友接触,但是看后面他们拍的视频和照片,大家其乐融融,共同进步的氛围,让人动容。
中午休息片刻,我们队一同到了古大存故居缅怀先烈。虽然我是本地人,但是古大存故居还是在我小学时期参观过了。小时候不懂事,只是觉得里面的旧床旧屋挺有特色,这次借机重游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参观途中,陈老师尝试着叫我给大家解说古大存的故事,我硬着头皮开始念起墙上的故事背景。在念及古大存同志于1928年5月带领60余位革命骨干走上八乡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脑袋也触电般联想到三河坝战役,联想到在广工星火班深刻学习感悟到的红军长征精神,想到革命战士那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画面,激起那正确又极其富有预见性的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来在我的故乡,在滋养我长大成人的地方,也有这样令我佩服的人物。在古大存故居合影之后,我们先后到了五华县委旧址和竹山村阻击战旧址,重走红色遗迹,赓续红色血脉。
在五华的第三天,我们队先后到了华城镇的李威光故居和长乐学宫。在这里我重温了武状元李威光的故事,小时候父母也带我参观过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当时就对武状元赴京赶考的灵机一动,和他平时的刻苦努力很有印象,也在我学习和生活中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激励。现在重温一遍这些故事还是很有趣很有启发性。看了武状元赶考出门时遇到的挫折,他母亲逆向思维,创作出的诗句“脚踏金鸡殿上行,踏断木桥换石桥,自古英雄走险道,钩烂青衣换锦袍”更是让我直感叹,古代客家人民的智慧。后面我们还参观了华城数字化网格化试点基地,日渐完善的数字惠民设备给人一种未来以来的科技感。
下午,我们团队成员开始陆续返程,我还有点恍然,有意犹未尽,依依不舍之感。这个团队确实给了我很多感触,老师的平易近人、独到见解、身体力行,队长的负责勤奋、坚定不移,队员们的热爱生活、巧舌如簧、特长专业、认真又不乏风趣等特质深深的吸引我,在这种团队没有太多拘束,大家都可以肆意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相互讨论可行性,大家性格也都很契合,其乐融融又能有所收获的团队氛围着实让人留念。
聚散离别终有时,短暂的下乡时光铸就了我们长久的真挚友谊,希望我们团队继续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发光发热,有时间多聚多联系。
最后,非常感谢两位带队老师给我们的指导,感谢径心中学的校长和老师,感谢广工的两位驻村老师,感谢官亭村村委,感谢梅州市教育局、五华政数局、华城镇镇政府的领导们给我们交流学习的机会。我这代青年人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永怀报乡卫国之志。
作者:赖赞有 来源:广东工业大学
三下乡心得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