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讲台上的一束光
时间:2023-08-01 关注: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在教师队伍中,有一个群体叫做乡村教师,扎根在偏远乡村,承受着条件的艰苦,在贫瘠的土壤里焕发生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为改变乡村学生的命运挥洒汗水,把最美的年华献给了乡村教育。“宣城好人”方飞焰老师便是其中一员。
方飞焰,宣城市绩溪县临溪中心小学教师。1993年宣城师范毕业后参与教育工作,面对发展机会更多的宣城市区与资源匮乏的绩溪乡村,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他说:“大城市中不缺乏优秀的老师,但农村需要更多可以留下来的教师。”临溪周坑教学点地处落后地区,教学条件较为艰难,经济条件较差,没有优秀的教师指引,学生成绩一直处于区县垫底,校长苦此久矣;而方飞焰等新鲜血液的注入,则为这个教学点带来了生机。三尺讲台之上,他辛勤耕耘,将知识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孩子们,走出教室之后,他积极与孩子沟通,了解学生难点和薄弱点,力求不让一个孩子落下,农村孩子基础薄弱,方老师便拿出更多时间辅导数学与语文……如此扎根基层,一呆就是八年,周坑小学教学点的成绩一路高升,从最初的倒数,到中等,再到稳居县区前三,这个小学在方老师等一众老师的努力下完成了逆袭,而他也在那一年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
命运的齿轮悄悄转动,教育系统的领导看到方老师这一批年轻人如此有作为,便想要将他们调到城市,让他们有更大的作为,可方老师却拒绝了调动。原来同行的老师劝他,一起回到城市会有更好的前途,教育系统的朋友劝他,回到城市的发展机会更多更广,可他依旧拒绝,他说:“我还是认为乡村更适合我,这里的孩子们更需要我。”于是他留在了绩溪乡村,留在了这个需要他的小学。
家访、教学、做学生思想工作,方老师样样干得细心、样样有成效。方老师当了三十年基层教师。这三十余年,中国农村的经济、思想形式产生巨变,学生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近十余年,农村在外务工的人员激增,学生父母很多不在身边,孩子大部分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管,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一些孩子作风较差,思想很成问题。教书先要育人,端正学生思想方老师责无旁贷,针对性格孤僻、内向自卑、逃学厌学等问题,方老师为每位孩子制定特殊方案,课上给予肯定与积极暗示,课下陪孩子漫步散心,竭力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性格开朗、勤奋好学的学生。
热爱学生才能热爱教育,才能投身于教育事业。方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是父亲一般的老师。三十年来,方老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子,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从七、八岁的幼稚孩童长成二十几岁的风华正茂的少年。难以衡量这期间方老师付出了多少时间精力,牺牲了多少个人利益,亏欠了家庭多少的感情债。
在与亲朋好友、走出乡村回来探望的同学相聚时,他总是说不胜酒力,总是以茶代酒,可是他在与一些企业领导聚会时,总能与领导相酌甚欢,喝到餐桌上仅剩他一人……为什么?方老师表里不一?方老师嗜酒?其实不然,方老师和企业领导们喝酒,让他们在餐桌上尽兴,他们便会在事后来到学校,赞助学校,资助每个孩子。无法想象,方老师为了学校,为了孩子们,究竟付出了多少……饭桌上总免不了场面上的左右逢源,觥筹交错与醉意间,孩子们收到新文具和书包的笑脸却在脑海里一一浮现。
公而忘私,教而忘家,方老师他做到了: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优秀的人民老师;在妻子眼中,他却不是一个好丈夫;在儿子眼中,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面对家庭,他也许没有尽责——晨露熹微,他已伴着鸡鸣声来到学校,打开校门迎接因干农活被早早送来的娃娃们;夕阳西下,他却迟迟未走,在白炽灯下为孩子们答疑解惑。离开家时,儿子安详地熟睡着,亲吻下仍在稚嫩地脸庞,不舍却只能赶紧出发。走过院子,向忙碌的妻子和母亲道一声再见,再见时也许已是露浓夜晚或第二天。
夜深人静时,不惑之年的他,会想起他曾经帮助过的那些特殊孩子的笑脸,会想起他送教上门时家长感激的眼神,会想起和孩子们一起做的游戏,却难以回想起自己的儿子牙牙学语和第一次翻身、爬行、站立、走路......从踏入教师岗位的那天起,便一头扎进乡村的基础教育,眼睛仿佛只装得下乡村孩子的教育,却忽略了身边最最珍贵的感情。当儿子喊出第一声“爸爸”时,他也许奔走在接送学生的路上;当儿子想见到爸爸时,他也许在为贫困孩子寻求资助......家庭中爸爸常担当的万能超人往往便落到了妈妈头上。在学校,他对每一处器具的摆放都了如指掌——爬上房顶“捡屋漏”,操起砖刀砌水池,拿起管钳修水管,拿着改锥做电工,握住刷子漆黑板,打开灶炉烧饭做菜......他如守护神般执着地守护着这个校园,却不熟悉家庭中器具的摆放位置。妻子便一个人扛起了家中这片天,照顾父母,拉扯孩子,面对生活的琐事与丈夫的不归,妻子并没有怨言,因为她知道,在山的那一边,那个大家庭,更需丈夫的付出。
讲台弄人老,粉笔催白头,但方老师却无怨无悔,失志不改,耕耘不辍,三十年如一日地用满腔热忱去热爱着教育事业,用自己的付出换来一批批学生的成长,倾尽所能,为农村的孩子照亮一片光明的前程,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作者:冯毅昂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