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聆听河洛文化千年回音
历史中国之始,王朝文明之源。河洛文化起源于夏商时期,上乘五帝时代,下启商周至清明王朝,连接着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是中华文化延续至今的重要源头。身体里流淌着千年远古华夏的血脉正在召唤,我想我总要去追寻、去感受、去续写河洛文化跳动的历史脉搏。
汇多元以成一体,绥万邦而达天下。我追溯华夏的文明起源,以河洛历史纵深的方式,探究河洛文化发展的历程,带领学生穿越河洛,聆听河洛,奏响河洛文化千年绝唱。文化是震耳发聩的,站在教室的方寸之间,讲述中华文化起源的灿烂光辉,在青少年儿童稚嫩的童心文化阵阵回响。河洛文化以独有的魅力,不断召唤我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我问他们:“你们来自哪里?”“来自河南,我老家在河南”是我听过最多的回答,但问起河洛,便纷纷摇头。我告诉他们:“我要带你们认识河南,认识河洛文化。”我以历史的进程,绘声绘色的有趣故事讲述着课程,看着他们从懵懂无知变得炯炯有神渴望求知的眼神,我更加确定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是我要永远追随的理想。河洛之情不知何时缘起,一往情深,原来文化真的会让人热泪盈眶。
探寻,描摹河洛文化历史容貌
一条河,打开了一部史书;一座山,解开了远古的密码;一件文物,刻下道道文明的痕迹,留下属于文化的历史记忆。文物是历史文化延续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文明演进的重要展现。在课程开始之前,实践团队走访调研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与文物的距离仅有一层玻璃,当真正去了解它时,那个时代的情形仿佛打破时间的壁垒,冲出时代的桎梏,站在面前,无声但是震撼。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是不是非常威武,就像有一只小老虎在看着你。”我以儿童的视角去介绍文物,用背后故事蕴含的家国情怀,来改变青少年儿童对文物生硬无趣的刻板印象。当我带领着青少年认识文物,了解文物时更多的是注重对文物的感受,描摹文物上的纹样,感受先贤的智慧和对美的艺术追求。追求美是先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仁义礼智信的生动体现。
一柄剪刀,千万纹样,蕴含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一枚绣针,妙手绣花,展现中华千年美轮美奂的独特技法。在剪与绣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以独特的美感和精美的细节展示了中国传统审美价值观,体现了对美的追求与发展。当我带着刺绣和剪纸材料,要将纹样与刺绣剪纸结合时,好奇、迫不及待及跃跃欲试的情感充斥着课堂。“老师,你给我给我选一个最好看的纹样图案。”“老师老师,快教教我这个地方怎么秀出来。”小朋友们高高的举着小手,这是对文化对美的渴望。孩童对艺术的视角是鲜活有趣的,在创作中增添个人绘画特色,是独属于这年纪特有的艺术魅力。非遗剪纸刺绣与河洛纹样结合碰撞童心,创作出富有童趣的艺术作品,独有的青春气息洋溢在课堂当中。
“老师,能让我再来一张剪纸吗?”“老师,这里我这样秀可以吗?”这是我听到最多的问题。一针一线,一画一刻,河洛文化的灿烂融缩在片片纸张间,汇聚在绣针下的图案。看着小朋友骄傲的展示自己的作品,期待着下一次课程的开始,河洛文化走进了他们的内心。我清楚的知道这就是河洛文化传播的意义。
传承,演绎河洛文化无限生机
每每到课程的最后我总要问他们“你们都学到了什么?”一声声的河洛文化河洛纹样让我无比激动与自豪。他们稚嫩的童声,认真的神情,给予我无限的动力。在七月份的文化志愿课堂中,有不足有失误但“过则勿惮改”每一次的改正是对下一次文化课程的保障。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对于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说一说,而是无数致力于文化复兴的伟大人员次次的躬身实践,我愿意我也可以投身于传承文化的伟大历程中。仰望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行走文明的长河,钟灵毓秀。绵绵历史不熄,谆谆学习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做出了重要部署,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河洛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离不开创意,创新的观念及行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担负起国家赋予我们文化传承的责任。就请让我们带河洛文化走入新时代,新征程!绽放出属于河洛文化独有的闪耀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