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忆革命历史,厚植红色底蕴,贯彻落实学生在实践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企业、入人心”的要求,2023年8月1日,我作为山东建筑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好山东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鸿雁理论宣讲实践团的一员,来到了山东省德州乐陵市,开启了为期四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之旅。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团队成员前往黄夹镇黄家村,走进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冀鲁边军分区)司令部遗址,北海银行冀鲁边区分行旧址, 在乡镇书记的带领下我们通过参观历史文化文献,瞻仰历史文物等,深入了解了山东抗战初期的主要战略区——冀鲁边区的革命斗争历程,探索冀鲁边区战场“心脏”地带的故事。经过参观抗战时期创造的北海币和买契纸,我也对北海银行的发展历程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和感受。通过参观,使我接受了一次红色教育,深切感受了革命历史和革命岁月留下的痕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认为这是一次学习红色历史、参观红色圣地的实践活动,但我们绝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次学习实践,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继承延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冀鲁边军分区司令部遗址。黄煊焱 供图
赓续先贤之火,争做时代后浪。迎着朝阳出发,我们踏上了寻访之路,在花园镇关家村我们拜访到了“蘑菇云勋章”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关金忠。在见到金爷爷的一刻,透过他温润和蔼的笑容和关切地目光,他和奶奶诚挚地要招待我们去家中做客,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之情。我想这是独属于老一代革命老兵对新一代青年力量的关爱和殷切希望。时间模糊了记忆,但当我们追问起当年革命工作的细节时,关爷爷却总能将它描述的绘声绘色。正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冀,才让回忆永远珍藏。在采访中,关爷爷对我们说:“当代年轻人,生在红旗下,接受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要好好读书,为国家建设做出一份贡献。”烈日当头,直到中午,我们才结束了寻访工作,关爷爷在最后仍热情的目送我们离开。
图为实践成员正在采访关金忠爷爷。 李尚龙 供图
走进花园镇房家新村,我们针对小学生进行理论宣讲,与同学们一起合唱红色革命歌曲、绘画,体验剪纸、书法、象棋。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热情高涨,积极回答互动提问,对二十大精神和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好奇。在体验了一系列中华传统文艺后,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是属于我们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传承的标志。
图为实践成员宣讲后与中小学生一起画画、互动。 杨芮 供图
此次宣讲活动,我们准备充分,实践到位,从讲故事、传文化的过程中,也扮演着悉心学习文化、精神的求学者的角色。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宝贵文化和二十大精神的魅力,身体上的疲惫也在高昂的歌声中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对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自豪感和喜悦感。我发觉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大学生去继承和发扬。我们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青年学子也应努力弘扬和践行二十大精神,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文化交流等,通过实践加深对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图为实践成员与中小学生合唱《我爱你中国》歌曲,缅怀先烈。 杨芮 供图
我们用宣讲的形式带去生动的山东故事,宝贵的二十大精神,与当地的中小学生和群众共同度过了快乐、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实践时光。在这四天里,我们通过宣讲得到了个人能力的历练、促使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宣讲活动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自己收获知识,收获经验的过程,提高了我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是深感自己重任在肩。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重任,我将努力学习、提升自我,在将来为祖国和国家的建设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秉承着学校“厚德博学,筑基建业”的校训,我必将认真学习,打好理论基础。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社会的需求相连接,去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用热情、汗水、才智,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此次三下乡活动让我锻炼了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反应能力,是一次个人能力的历练,也为我提供一个近距离相互交流、沟通和分享的平台。于我而言,实践之意义,在于成长,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总之,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一次难忘而有意义的经历,它让我收获了知识、技能、友情、成长、快乐等无价之宝。它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激发了我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热情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