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心得

聆听客韵回声,赓续非遗血脉 ——华南师范大学柳夏星火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非遗客韵”系列课程通讯稿

时间:2023-08-29 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航指路。“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传承好历史文脉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华南师范大学柳夏星火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在暑期“三下乡”期间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导,紧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心,以“文以润乡泽,情以传星火”为课程总主题,设置“非遗客韵”系列课程,旨在通过向学生介绍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客家民俗文化,以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非遗客韵”系列课程下设“狮龙舞动,茶阳风采” 梅州民俗课程、“锣鼓声声,声传客韵”客家锣鼓课程、“童趣童谣,乡音客韵”趣味音乐课程、“寻迹青花,探秘陶瓷”陶瓷课程、“趣味剪纸,纸上生花”剪纸手工课程。队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呈现非遗风采,奏响客韵律声。
 
狮龙舞动乡间,风采跃然纸上
狮龙舞动乡间,风采跃然纸上。“狮龙舞动,茶阳风采” 梅州民俗课程与“趣味剪纸,纸上生花”剪纸手工课程相联系,采取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的授课方法,既通过讲授传统知识增进了学生对客家风俗的客观认识,又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客家风韵,将客家风俗铭记在脑海,让客家风韵流转于心间。
在“狮龙舞动,茶阳风采” 梅州民俗的理论课上,柳夏星火队文教组组员通过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谈论法、课堂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了解梅州的传统民俗文化过程中,进一步树立起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探究家乡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厚植家乡情怀,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课堂上,柳夏星火队文教组组员以“舞龙舞狮”和“花环龙”为切入点,通过深入介绍舞龙舞狮的造型、动作、舞法、起源和花环龙的寓意、由来,让学生基本了解了客家民俗文化中的代表性非遗文化,激发起学生探索客家民俗文化的热情,并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长为客家民俗文化的传承者,成长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班人。
在“狮龙舞动,茶阳风采” 梅州民俗的实践课上,柳夏星火队文教组组员通过邀请当地村民丘堂华演示舞龙舞狮和展开“趣味剪纸,纸上生花”剪纸手工课程的方式,给学生们带了一堂趣味满满、深刻难忘的体验课。在舞龙舞狮的演示过程中,柳夏星火队各组组员参与演示,龙狮屹立乡间,学生们在乡道两旁观看。在龙狮飞舞空中的瞬间,学生们的掌声与惊叹声齐响,为自己家乡的优秀风俗献上最真挚的赞美和最崇高的敬意。在“趣味剪纸,纸上生花”剪纸手工的课堂上,柳夏星火队文教组组员向学生们分发手工材料,学生们纷纷发挥巧手之妙,制作出一个个兼具形态和神态的花环龙。制作完毕后,学生舞动着手上的小花环龙,变身为一个个舞龙“小达人”。花环龙腾空在欢乐的课堂上,亦飞驶在学生们炽热的心中。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课,学生们既收获了满满的快乐,又领悟到了非遗客韵的奥妙。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柳夏星火队队员真正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火苗播种在学生们心中。
(图为舞龙舞狮课展示图片)
(图为花环龙制作课展示图片)
 
锣鼓奏鸣客韵,童谣唱响乡音
锣鼓奏鸣客韵,童谣唱响乡音。“锣鼓声声,声传客韵”客家锣鼓课程和“童趣童谣,乡音客韵”趣味音乐课程,通过“以声传情”的方式,以客家锣鼓和客家童谣《落水天》为抓手,深入介绍了客家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渊源,增进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加强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锣鼓声声,声传客韵”客家锣鼓课上,柳夏星火队文教组组员邀请当地村民丘珍珍进行演示。丘珍珍正高二在读,与学生们年龄相差较小,却已经师从村民丘堂华,打了8年的锣鼓,常担任村内红白喜事锣鼓手。对学生们而言,丘珍珍正是最真实、最贴近生活的传承榜样。鼓棒敲击之间,学生们凝望注视,深深敬佩。在丘珍珍演示完毕后,学生们进入自主尝试环节。原本深深的敬佩之情,在自主尝试期间化作锤下重棒的力量,将锣鼓重重敲响,奏出心中的乡情,奏鸣悠悠的客韵。
在“童趣童谣,乡音客韵”趣味音乐课程上,柳夏星火队文教组组员以客家童谣《落水天》为教授歌曲,通过介绍歌曲背景、歌曲速度和歌曲情绪,并融入柯尔文手势教学,层层递进,兼具趣味,引导学生沉浸在音乐里,感受客家乡音乡情。在放声歌唱中,学生们感受先辈不易,感恩现在所有,绵绵乡音萦绕心间,对于家乡的认同感油然而生,学生们用乡音真正唱出“我是客家人我自豪”的家乡情怀。

(图为客家童谣《落水天》教授PPT图片)
(图为客家锣鼓体验课照片)
 
客家亦是我家,非遗亦是我义。通过“非遗客韵”系列课程,增强了学生们的家乡认同感,培养了学生们的文化传承主体意识。“客家是我的家,传承非遗是我的义务”,课后学生们的话语深刻体现了中华儿女的文化担当与文化使命,课程效果显著。
聆听客韵回声,赓续非遗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柳夏星火队通过“非遗客韵”系列课程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期待,为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献出一份力量,为培养担当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出一份光热。
 撰稿人:樊楚媛

 
作者:柳夏星火队樊楚媛 来源:三下乡网
三下乡心得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