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足迹,擘画振兴蓝图。为传承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助力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7月18日至25日,临沂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春风“化”雨乡村振兴实践团12名师生追随先辈脚步,重走长征路,前往贵州省遵义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师生以田间地头为课堂,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访谈、知识宣讲、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入乡村,了解社会,传承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重走长征路,传承红色基因沂蒙山与遵义情,精神交相辉映。从湘江血战的悲壮,到遵义会议的转折;从四渡赤水的智勇,到巧渡金沙江的奇迹,春风“化”雨乡村振兴实践团来到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集体朗诵红军故事,深刻体会红军战士“为信仰而战、为人民而死”的崇高精神品质。在26名红军牺牲地蒲家洞,实践团成员不仅献上鲜花与哀思,还协助当地进行红军遗迹保护宣传,向过往游客及村民讲述红军英雄不畏艰险、英勇牺牲的壮举,以此向红军先烈致以最深切的敬意。除此之外,春风“化”雨乡村振兴实践团与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实践团、遵义四中海济志愿者协会相约遵义会议会址,发扬遵义精神,传承沂蒙星火,实践团成员们坚定不移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用实际行动传承沂蒙精神的火炬,依靠勤劳和智慧书写着沂蒙儿女的辉煌篇章。实践团将沂蒙精神宣讲面向遵义市,以“沂蒙剪纸”和“沂蒙煎饼”为载体,讲述沂蒙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沂蒙人民摊煎饼拥军支前等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并合唱《沂蒙正红》等临沂大学沂蒙精神成果,深切感悟遵义精神与沂蒙精神之间的交融与碰撞,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矢志为国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遵义四中志愿者进行交流
聚焦乡村振兴,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红色血脉浸润下的遵义大地,革命红靓丽,乡村绿醉人,遵义儿女坚守初心使命,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书写新的时代篇章。“过去草王坝村都是污水、死水,人民吃了是会出大问题的。共产党员就是要迎难而上、为群众办实事。我们带着200多个群众,就用铁锤、钢钎和双手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横跨3个村的‘生命渠’。”“七一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黄大发向春风“化”雨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员回忆道。人民离不开党,党离不开人民,黄大发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图为黄大发书记与实践团成员座谈
实践团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前往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调研,实地探索党建引领下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从九丰农业园到“红色之家”农家乐,从传统土陶手工艺馆到遵义枫香花茂烟叶产业,花茂村以“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以带动脱贫的方向,逐步实现了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融合。花茂村乡村振兴指导员王伟强告诉实践团队员,花茂村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园配套、减免费用等方式,帮助村民建起了农业园区,还借助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的激励措施全面助力村民脱贫,实现小康目标。实践团队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向榜样取经,深刻感受遵义这座红色之城翻天覆地的巨变。
结合专业优势,实干彰显担当“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当《沂蒙山小调》在小山村悠扬响起时,春风“化”雨实践团队员为花茂村乡亲们准备的文艺汇演开始了。在花茂村的短短5天,实践团队员走进田间地头学习插秧、除草、施肥、育苗等农技,了解花茂村农业发展情况;对“大龙井”水体取样并进行水质分析调研,助力乡村生态环境提升;化身“科学魔术师”,用一个个简单却充满奥秘的化学实验,在孩子心中种下探索科学的种子;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主题宣讲活动,提升村民环保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走进土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体验土陶制作,探索乡村旅游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困境的奥秘;与山西工学院志愿服务队进行红色文化交流,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对彼此红色文化的认同;以“沂蒙布老虎”“沂蒙剪纸”“沂蒙煎饼”为载体进行沂蒙精神宣讲……春风“化”雨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员以实际行动扎根中国大地,厚植信仰根基,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花茂村小学与孩子一起扔纸飞机
重走长征路不只是一次对红色文化的追寻,更是一次对青年学子精神品格的锤炼、社会经验的历练。以青春之名,献礼巍巍华夏。春风“化”雨乡村振兴实践团将用好社会大课堂,上好长征路上的大思政课,如春风、细雨般既“识国情”又“做实事”,赓续红色血脉,共促绿色发展,以青春之力绘制振兴蓝图,让青春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