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科技环保之种,照亮成长之路”——河海大学南京科学科普小分队赴南京社区开展实践活动 为宣传环保意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社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科学素养。2024年7月,千万乡村南京市科学科普小分队前往南京市中瑞社区及青林社区为少年儿童开展科普活动。

志愿者在讲述科普知识 王若岚 供图
7月5日及8日,志愿者们来到中瑞社区开展活动,志愿者们带去的科普与环保内容丰富多彩,不仅让少年儿童感受到科学魅力,还激发他们对自然及科学知识的热爱。
7月5日,志愿者们在中瑞社区开展了“垃圾分类”及“遇水而生科学之花”的科学环保科普。活动的第一个主题是“垃圾分类”。志愿者从怎样进行垃圾分类到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为小朋友讲解了垃圾分类的意义与作用。接着,志愿者们为小朋友准备了有关垃圾分类的小游戏,小朋友们通过向不同垃圾桶里投放相应沙袋,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此次科普,小朋友们不仅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对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而且也为争做环保小卫士打足了信心。紧接着便是“遇水而生科学之花”的科学科普。志愿者以大自然中花苞开放为引子向小朋友们介绍了“遇水开花”的实验原理。通过播放实验视频,小朋友们对卡纸遇水绽放的现象感到惊讶与好奇,在志愿者们的耐心解答下在小朋友们对表面张力有了初步的认识,明白了纸片花是因水的表面张力而开放。随后,志愿者讲解了实验的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并带领小朋友们开始实验。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小朋友们都很好的完成了实验,并观察到了神奇的实验现象。

小朋友们在做实验 王卢慧 供稿
7月8日,志愿者们在中瑞社区开展了“绘梦水上”及“七彩珍珠雨”的科学科普。
首先,志愿者通过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引出密度这个物理概念,并开启科普主题——“七彩珍珠雨”。通过播放科学小视频,让小朋友们了解到化学性质与密度的不同会让水像雨滴一样在油中下落。其次,志愿者又通过介绍白板笔引出了漂浮动画是因剥离剂而形成的。志愿者形象地向小朋友们介绍剥离剂的作用及状态,使小朋友们对这种神奇的化学制剂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后,在视频演示实验基本流程后,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们开始了实验,小朋友们不断观察现象,提出疑问,最后由志愿者为他们解答。在志愿者的耐心协助下,小朋友们完成了实验并对这些科学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7月9日—10日,志愿者们来到南京市青林社区开展科普活动。志愿者们分别进行了以生物,环保,物理为主题的三项科普活动。
首先展开的主题是“碳循环”,志愿者通过向小朋友们介绍生物的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现象引入碳循环。随后,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小朋友们解释了碳循环的概念并强调了节能减排对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此外,志愿者还开展了“防治白色污染”的环保科普,志愿者生动讲述了一个矿泉水瓶的故事来引出白色污染,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防治白色污染的相关知识。在科普过程中小朋友们积极回答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都下定决定愿意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最后的科普主题是“摩擦力”,志愿者向通过引出 “为什么手拉刹车车能停下”这个问题引出摩擦力并大家介绍了摩擦力这一物理概念,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神奇之处,志愿者准备了筷子提米和扯不开的书两项实验。在志愿者们的协助下,小朋友们成功完成了实验,都感叹摩擦力及科学知识的神奇之处。此次科普活动不仅提高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还在宣传环保知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集体大合照 王若岚 供稿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讲解生动,帮助小朋友们了解了科学知识,理解环保意义,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力及对科学的热爱,提升他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提高了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对于小朋友们和志愿者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经历。播撒生态种子,赓续环保精神,环保科普我们一直在路上。
通讯员:王若岚 叶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