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团结之花遍地开,共富之路歌声来

时间:2024-09-11     阅读:

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四川大学“彝风彝韵,彝步千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4年7月24日至28日期间,深入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开展了一场旨在探索与学习的调研之旅。此行核心聚焦于“小凉山”彝区如何全面实现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区的辉煌成就,团队成员们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交流,力求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与峨边县的实际情况紧密融合,为当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携手共赴共同富裕之路贡献出青年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以政治引领峨边民族团结富裕

峨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抓手,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实践团队有幸采访到彝族自治县民宗局局长阿玉明明,他告诉实践团,峨边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峨边各项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主要通过强化“三力”、促进“三建”、聚力“三子”、引导“三化”、实施“三法”的五大方式开展工作,着重强调峨边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汇点”,需要立足彝区实际,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的前提下,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结合点,不断探索创新,构建彝区社会和谐稳定家园。此外,他也对峨边工作进行下一步部署,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目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四个方面,全方位全覆盖峨边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宣讲深入峨边民族民生民心

在探访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镇的过程中,四川大学“彝风彝韵,彝步千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有幸与毛坪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罗君秀及德古宣讲队的骨干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德古,这一在彝文中寓意“德高望重”的词汇,在峨边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活力——德古宣讲队,一支由当地村组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教师、医生等多元化角色组成的独特民族宣讲力量,至今已汇聚了110名讲师,成为峨边文化传承与政策宣讲的闪亮名片。

这支队伍以“接地气”为核心,致力于将党的历史、重要思想方针、政策以及先进人物事迹等,通过“老土话”这一亲切而生动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传递给每一位群众。他们深知,要让理论宣讲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就必须避免空洞说教,紧贴社会脉搏,让宣讲内容既不失高度又接地气。因此,德古宣讲团不断创新宣讲形式,从双语宣讲到专题讲座,再到“一对一”精准传达,每一种形式都力求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政策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德古宣讲团不仅是政策的传播者,更是民族团结的桥梁和法治建设的推动者。成员们大多来自彝族,他们利用自身语言和文化的优势,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有效促进了彝汉两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纠纷调解,利用“德古”的传统权威与智慧,成功化解了20余起矛盾纠纷,为峨边彝汉两族的和谐共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图为实践团在毛坪镇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王珞璠 供图

 

以“网格化”打赢峨边脱贫攻坚战

峨边县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构建了“县、乡镇、村、组”四级联动的自然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这一体系通过“全方位覆盖、无缝隙衔接”的监管机制,实现了精细化治理。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网格治理体系的运作,随同新华村的网格长(兼任驻村书记与支部书记)深入村民家中,核实家庭状况。网格长介绍,这一体系源自疫情期间的有效实践,并不断完善壮大。在此体系中,网格员多由村民小组组长担任,他们负责日常监测各家庭状况,而网格长则承担定期走访核查的重任,确保信息准确无误,避免任何遗漏或误报。

走访过程中,实践团深刻感受到峨边县对村民分类管理的细致入微。村民们被科学地划分为脱贫户、监测户和一般户,其中监测户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通过村民自主申报、联户干部广泛宣传、村长亲自入户核实的严格流程,确保只有真正符合监测条件的家庭才能被纳入系统。这一过程虽繁琐,却切实有效地为村民筑起了一道防止因病、因意外重返贫困的防线,展现了峨边县在推进精准帮扶、巩固脱贫成果方面的坚定决心与扎实举措。

 

 

 

图为实践团在新华村走访村民。 王珞璠 供图

 

以经济、文化、教育巩固峨边发展成果

  

峨边县的经济发展策略聚焦于农作物种植与销售,其中,苞谷作为家庭农户的主要种植作物,不仅满足了饲料需求,还成为市场销售的重要产品。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峨边县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与成都体育学院携手共建了油桐、猕猴桃、樱桃三大特色种植园区。这些园区不仅丰富了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还通过与浙江的直接对接,拓宽了销售渠道,确保农产品能够顺畅进入市场。

同时,峨边县注重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园区内开设的岗位优先招聘当地村民,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促进了峨边县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还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团在新华村猕猴桃基地。 李溥洋 供图

 

     在传统文化与产业结合方面,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沙马英生为实践团介绍彝族刺绣工艺以及其背后存在的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如今的刺绣工艺已慢慢渗入日常生活之中,从最开始的结婚服饰,到平安扣、水杯、抽纸袋等更多文创产品,与时俱进,代代相传,以彝族独有的磨手纹和羊角纹为特色,带领着当地200多位绣娘,共同守护彝族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

     在历史的长河中,峨边的彝汉人民团结拼搏,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在乐西公路纪念馆,序厅的艺术浮雕墙,是20多万公路技术人员和彝汉民工以近乎原始的工具和方式艰难筑路的缩影。他们于崇山峻岭间勘测丈量,肩挑背驮,凿壁拉纤,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公路长城。纪念馆以乐西公路为引线,以时间顺序分馆展示乐西公路的历史重要地位以及修筑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乐西公路,这是穿越大小凉山的第一条公路,是通过彝族地区的第一条公路,峨边,是乐西公路进入彝区的第一线,也是汉族人民与彝族人民命运共同体的第一线,乐西公路的修筑通车完成,展现了峨边彝汉两族人民精诚团结、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中国意志。

 

 

 

图为实践团在乐西公路纪念馆。 吕榀 供图

 彝风彝韵,彝步千年,在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团体悟到峨边彝族自治县的风采和韵味,意义非凡。新时代峨边各族人民齐心助力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砥砺前行,为促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通讯员 郑蔚治 吕榀 刘芮博

 

 

作者:“彝风彝韵,彝步千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来源:原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