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滋养为中华儿女留下了无数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的非遗文化不仅彰显中国风格,而且也在悄然助力中国发展。7月10日,长安大学“人文圣地寻非遗,千年灯影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渭南寻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传习馆,游历千年事百闻不如一见,走进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映入眼帘的就是跨越千年的历史回响。各种各样的管弦锣鼓乐器,目不暇接的地方戏曲,渭南“戏窝子”的美誉果然名不虚传。古戏楼“紫气东来阁楼”透着历史的古朴与厚重,华阴老腔、华州皮影戏、华阴迷胡、同州梆子、碗碗腔都曾经在这个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里巴人的戏曲依然代代传唱,慧心巧思的指尖更是千变万化。栩栩如生的提线木偶,憨态可掬的生肖剪纸,千姿百态的花馍玩偶,精致实用的草编鞋帽,线条细腻的面具脸谱,西北风情的泥塑群像……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正是这片土地孕育了如此丰富而又独特的非遗文化。

实践队员在欣赏脸谱

图为实践队员在了解澄城面花
寻访皮影人,感受非遗情小皮影有大学问,手艺人承深厚情。绕过蜿蜒山路,几经辗转来到了魏氏皮影。魏氏皮影传承人魏战备热情接待实践队员,详细讲解皮影发展历史,具体介绍皮影制作工艺,盛情展示珍贵的家传“灰皮影”。魏战备老师亲自操作皮影制作流程,一张几寸见方的牛皮,在他的巧手之下渐渐勾勒出美女的面庞。

图为魏战备亲手展示皮影制作流程

图为魏战备向实践队员介绍皮影发展历程
他向实践队员讲述道:“皮影的原材料就是黄牛皮,而且是最细腻的一层黄牛皮。制作一个皮影至少需要两天,极其耗费人力物力,确实不容易。现在一张皮影少则几百块,多则几千块,好皮影可不便宜,但是有些老艺人都上了年纪,收入确实太少。”一个个像魏战备一样的皮影艺人始终饱含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满怀深情地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
节节清香竹,编出致富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雨后春笋就会在破岩之中直直冲向云霄,渐渐成为郁郁葱葱的百亩竹林。大明镇崔马村就坐落在百亩竹林之中,靠山吃山,近竹吃竹。崔马村的竹编既是非遗文化,更是当地农户发家致富的重要抓手。实践队员在当地文化站站长杨建平的带领下,参观当地特色的竹篮、竹筐产品,朴实的农户热情向大家展示破篾、盘底、编制等工艺流程,实践队员也了解了竹编制作使用的独特工具。

图为华州竹编艺人在编制竹笼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华州竹编技艺
实践队员在杨建平的带领下进入了崔马村周边的竹林,在悠然清香的氛围之中,杨建平向实践队员介绍道:“这里的竹子质地坚硬,无论大竹小竹都可以用来编筐编篮子,而且编出来的东西经久耐用,用来盛花椒、放粮食特别好。这个销路也非常好,农户也靠这项产业赚了钱。”崔马村的竹编产业深刻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了经济富裕与生态良好的双向发展,既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又报了农村的好风景。

杨建平向实践队员介绍当地竹子
中国的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乡村的全面振兴,三农的问题的解决也必须诸如文化的力量。非遗文化既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供用之不竭的文化滋养,又源源不断地把文化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在助农、富农、兴农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主动放下身段,积极踏入泥土,贡献智慧才干,把学得的知识和技能挥洒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让青春随着乡村的全面振兴绽放绚丽的花朵。

图为实践团队同华州竹编艺人及大明镇文化站站长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