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不晚,桑榆无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银龄守望队巴东调研之旅
时间:2025-02-05 阅读:
在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的当下,老年群体的生活成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绕不开的重要议题。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精神世界的真实状态,2025年1月2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银龄守望队奔赴巴东,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调研之行,用脚步丈量老年群体的生活,用倾听探寻精神养老的路径。
实践队进行了多场景调研,触摸老年生活的真实纹理。
银龄守望队步入老年大学,与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听他们热情地分享着在老年大学的学习生活。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团队也了解到学校在丰富老年文化生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尝试。
随后,银龄守望队来到大坪村。数智乡村建设的蓝图在这里徐徐展开,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与孔书记的对话中,银龄守望队对农村地区的养老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于探索中明晰责任。队员们穿梭在村庄的小道上,发放问卷、与村民交谈,收集着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你瞧,老向正在院子里忙活着,这下放心了!”在巴东县官渡口镇大坪村党群服务中心“数字乡村智慧管理平台”操作室内,村委会副主任卢先传打开平台“智慧监管”栏目,点击8组交通卡点监控端,村民向仕雅的房屋、院坝进入远程监控画面。年过六旬的向仕雅是空巢老人,分管平安建设的卢先传几乎每天都要登录平台,线上“云”探一下老人的生活起居。在大坪村的调研,团队感受到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察觉到了数智化进程面临的困境,农村居住分散,资金有限,数智化建设与集中管理尚存在很多不足,普及范围窄,在智慧化转型路径上还需借鉴城市经验,于是团队决定前往数智化建设相对成熟的城市社区进行考察。
最后,银龄守望队抵达晴帆园社区,开启城市社区调研。在这里,队员们与老人亲切交谈,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以及对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使用情况。此外,小队成员还与网格员、向书记深入交流,探讨社区智能化养老的模式与成效,并在入户探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电子手环、智慧喇叭等智能设备为老人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安全保障。“以前出去玩都不敢走太远,现在社区免费给我办了这个电子助老卡,我去了哪里,社区都知道,家人也放心,我也敢出去了。”晴帆园社区85岁老人张远梅外出时说道。
张远梅老人所说的电子助老卡,是晴帆园社区打造“数智社区”中的一项助老服务内容。电子卡与老人、子女的手机电话卡绑定,设有求救、定位功能,还能对身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老人只需按动紧急按钮,即可将预警信息发送至子女手机和社区。此外,还为社区高龄老人安设“小度精灵”设备,可实时监测独居老人居家情况,实现快速预警、上报、响应。至目前,社区为老人办理电子助老卡81人次,安装小度精灵设备40余台。数智化建设不仅为老人的自主生活提供了一份保障,更是填补了独居老人的心理空缺,互联网赋能养老领域,让独居老人不在孤独。
实践队经过此次调研,看见了老年生活的多元切面。大部分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日常娱乐以打牌、串门聊天、看电视为主,农村老人还会在田间地头忙碌,享受劳作的乐趣。拥有智能手机的老人,主要用于和子女通话,少部分人会通过刷抖音等方式获取信息和娱乐。在精神状态方面,多数老人心态乐观,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孤独感较少。社区工作人员的定期关怀和陪伴,也为老人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温暖和力量。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网格化管理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数智化平台,社区能够实时掌握老人的生活状况,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次调研,银龄守望队对于互联网与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群体精神养老服务的智慧化转型路径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数智化建设为老年生活带来了新的机遇,但银龄守望队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地区由于地理条件、资金限制、文化程度等,数智化建设进展缓慢。未来,团队将继续在这片领域深耕细作,为老年群体搭建起通往数智生活的桥梁,注入更多精神养老的养分,为人们的晚年生活绘就温馨美好的画卷!
作者:段雯婷 但蕊芯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银龄守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