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对农村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及民俗文化的了解,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漆彩民俗,篮绘两岸”实践队前往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进行返家乡乡情民情考察,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际行动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5年1月14日,实践队成员在杨静、范娴瑛老师的指导下抵达被誉为“中国漆篮之乡”的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实践队队员与永春县龙水漆篮工艺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小谦进行了交流。郭小谦,龙水村书记及漆篮非遗传承人郭志煌之子,对漆篮工艺耳闻目染。他向队员展示了漆篮制作过程和龙水村产业现状,揭示了漆篮工艺的深度和乡村产业的特色。郭小谦还阐述了漆篮在闽南文化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当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贡献,并且漆篮也作为闽台交流以及东南亚地区合作构建和谐关系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队员们深刻地意识到,漆篮这一色彩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呈现,它在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地区友好关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实践队的队员们与当地村干部就如何将漆篮这一传统手工艺品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队员们积极地参与讨论,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想法和建议。队员们目前正在努力地进行漆篮信息的可视化创作以及赋能漆篮产业振兴策划工作,希望通过图形、图像以及其他视觉元素,将漆篮的制作工艺、历史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民俗文化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目标是让更多的现代人能够了解并欣赏到漆篮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广这一传统手工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漆篮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图为郭小谦与实践队队员交流座谈)
随后,实践队队员在郭小谦的带领下参观了漆篮历史文化展示馆。郭小谦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大家了解到龙水漆篮作为著名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拥有500多年的历史,先后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今,漆篮已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闽南人漂洋过海传播到台湾、东南亚等地,成为华侨文化的一部分。
(图为郭小谦为实践队队员介绍漆篮文化)
(图为郭小谦与实践队队员合影)
(图为实践队伍成员在龙水村漆篮历史文化展示馆与党员大讲堂面前合影)
2025年1月15日,实践队访问永春漆篮工艺坊,观看并学习了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郭玉设的竹篮编制技艺。郭大师展示了竹编漆篮的历史、工艺和文化,并展示了她的精湛技艺。
(图中郭玉设大师展示竹编技艺)
郭大师详细介绍了竹编漆篮的制作过程,强调了手工制作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她的创作心得和人生经历。她还讨论了漆篮产业面临的挑战,鼓励队员们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图为郭玉设大师与实践队队员交流)
离开郭玉设大师的工作坊后,队员们深入参观了龙水漆篮村,发现这里不仅在传统手工艺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而且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队队员发现,龙水漆篮村注重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同时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乡村风貌。村庄环境优美,道路整洁,绿化良好,为村民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在产业发展方面,龙水漆篮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漆篮制作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这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也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天下第一篮合影)
紧接着,队员们来到泉州市传统手工艺人——陈东凤大师的漆线雕工作室。陈东凤大师向我们介绍,漆线雕与漆篮的结合是泉州传统工艺的一种独特展现形式,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传统工艺品的表现手法,也提升了其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图为陈东凤大师为实践队队员介绍)
队员们了解到漆线雕是泉州特有工艺,被誉为“闽南瑰宝”,制作精细,能制作出华丽的人物和动物形象。陈东凤大师将漆线雕与漆篮结合,通过编织和上漆工艺装饰漆篮,提升其艺术美感。这种结合要求匠人技艺高超,对两种工艺有深入理解。匠人通过构思和设计,将漆线雕图案与漆篮功能结合,创作出实用且艺术的工艺品。
陈东凤大师向我们阐述了漆篮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随着18至19世纪大量闽南人移民到台湾,使用漆篮的习俗也被带到了那里。如今,在闽南的城乡以及台湾等地区,还保留着使用漆篮的传统习俗。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漆篮也得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漆篮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在维系两岸关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图为陈东凤大师关于漆线雕与漆篮作品)
此次返家乡乡情民情考察,队员们深入基层,亲身感受和了解龙水村的生活状况及漆篮经济发展情况,增强了对民情的认识。通过与这些互动和交流,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激发了他们为社会、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