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7月4日起,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羽”支教团同步开展云支教与返乡支教活动。此前团队已完成系列筹备工作,通过20节云端课堂与20天线下陪伴,为北京、河南、河北等地百余名学生及特殊群体子女送去知识与关怀,以“线上+线下”双线模式响应“三下乡”实践号召,让教育帮扶跨越山海。
为让活动精准落地,团队前期做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筹备。云支教方面,志愿者联动母校、社区与亲友网络招募学生,截至7月9日,百余名初高中生加入统一管理的云支教群。授课组与答疑组每日分工协作,18点前分享课件、19点30分准时开课成为固定流程,课后服务截图闭环管理制度保障教学质量。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返乡支教开展专题培训,组长张恩琦带领志愿者逐字研习帮扶手册,内容涵盖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技巧、烈士遗属子女沟通禁忌,甚至细化到“3分钟破冰话术”“应急联系方式卡携带规范”等。组员郝玉琴分享了“因未兑现实验器材承诺导致孩子情绪低落”的案例,让“轻承诺、重兑现”成为全体志愿者的行动准则。
随后,双线帮扶同步开展。7月10日19点30分,志愿者张旭在腾讯会议开启云支教首节公开课,以厨房为课堂讲解“生活中的化学”:小苏打与白醋模拟灭火器原理的实验视频中,气泡翻腾的画面让学生轻松理解酸碱反应;对“苹果变黑是酚类物质氧化”的解读,让日常现象变成了化学教材;“食盐融雪利用凝固点降低原理,就像冬天腌菜不易冻住”,他用经验解答学生提问,深入浅出。首节课就收到20余条互动留言,团队成员均一一回复。

与此同时,在北京丰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志愿者张恩琦给留守儿童饶靖航递上水果糖,说:“科学就像糖,拆开才知道甜。”这句温暖的开场白,让低头进教室的孩子慢慢舒展了肩膀。这段时间里,这样的温暖场景在多地出现:河南周口的郝玉琴用玉米淀粉做胶体实验,让留守儿童看到“家乡作物里的科学”;河南信阳志愿者黄喆给军人子女讲红色故事时,顺手在草稿纸上画下军旗;石家庄的耿云倩带特殊群体子女走进科技馆,在静电实验台前教孩子写安全日记。
云支教课程构建起系统知识网络,既聚焦高中化学必修及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化学计量”“反应原理”等难点,又融入初中生物消化系统与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的跨学科内容。志愿者讲酯化反应时,以妈妈做糖醋鱼的香味为切入点,让抽象原理变得易懂,一名学生在笔记中画下笑脸。课堂间隙穿插的大学实验室趣事,让“走进化学世界”成了许多学生的新目标。据统计,20节云端课回看率达85%,学生总提问超300条,社群内笔记分享不断。

除了传授知识,线下帮扶特别注重给受助者深度的心灵陪伴与情感支持。在河北石家庄的社区活动中,耿云倩发现烈士遗属子女小宇总把画纸涂成黑色,就带他观察科技馆的光影实验,告诉他:“阴影再浓,总有光找得到缝隙。”小宇的画里渐渐出现了彩色太阳。这些变化都被记录进成长档案,为每月线上回访提供精准指引。

双线活动结束,但帮扶并未停止。云支教社群会继续提供答疑服务,返乡志愿者和结对家庭约定“开学后做你们的树洞”。“20天只是开始,”团队负责人说,不管是云端的知识传递,还是面对面的温暖交流,“化羽”支教团都不会停下脚步,会继续带领更多孩子奔向教育点亮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