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赴丽水市龙泉市安仁镇,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场持续了19年的青春接力再次拉开帷幕。团队以支教为主线,深入安仁镇多地调研,以教育赋能、产业共富、文化传承为切入点,探索共同富裕路径。在青山绿水间,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大地,用知识播撒希望种子,用创新激活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书写了一段“教育+共富”的生动实践篇章。
图1: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
教育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石,支教是点亮未来的火种。在安仁镇仁山书院,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以“趣味课堂+绿色教育”为双翼,为乡村孩童开启知识新世界。现场,团队成员们化身“绿色导师”,带领30余名小学生完成“瓶中小森林”微景观、“叶脉书签”手作、“石头彩绘”等创作任务。孩子们把塑料瓶剪成花盆,填入泥土、种下多肉;在叶片上刷上颜料,制成独一无二的书签;再将从河滩捡来的鹅卵石涂上彩虹,装进亲手绘制的帆布袋。塔石支教团队成员俞欣岑说:“当看到孩子们把本已废旧的材料装点成五彩缤纷的艺术品,再一次得到利用的时候,绿色理念就真正在他们心里发芽,这是一场关于环保的探索之旅。”

图2:绘制环保袋
图3:植物书签合影
空地上,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与菇民防身术传承人——周有平一起搭建非遗文化传承新课堂,用当地独特武术精神充实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嘿!哈!”清脆的童声与拳脚碰撞声交织,孩子们抱拳行礼、扎马步挥拳,一招一式间,非遗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力量。
图4:学习菇民防身术
书院的窗外是群山环绕,而书院里满是朗朗书声与童声欢笑。“我们向他们播撒知识与希望,他们向我们传递热忱与渴望——这是一段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故事。”塔石支教团队的成员感慨道。这个夏天,安仁镇的孩子们和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的成员们共同书写着爱与希望的故事,也将成为彼此记忆中最明亮的光。
图5:孩子们与塔石支教团队成员合影
图6: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与孩子们合影
校地合作是共富的桥梁,携手方能行稳致远。为深化校地协作,解锁共富密码,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成员与镇领导面对面交流,听取安仁镇锚定“红色天平+国学张畈”特色文旅带的建设思路:依托龙窑、永和桥等历史遗存,活化非遗项目,打造“文教结合”体系;同步推广“共富工坊”模式,以竹木龙头企业浙江恒祥玩具集团有限公司为支点,通过技能培训、外包协作,辐射带动千余名农户“家门口”就业,该模式成功入选省级“共富工坊”典型案例。双方就党建联建机制、产业协作路径及文旅资源共享达成共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打造校地协同共富的典范样本。
图7:塔石支教团队走访安仁镇政府
产业是共富的引擎,创新是永续的动力。为解码安仁镇“以商引商、转型升级”的共富实践,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深入昌文产业园区,走访了多家标杆企业,以青年视角探寻产业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深层逻辑。
在浙江良固阀门安仁分公司与浙江虹盛木业,团队见证了传统制造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良固阀门以总部资源辐射赋能,聚焦铸造主业,直面劳动力老龄化挑战,通过建设精加工工厂、开放数控技术岗位加速技术转型,同步强化党团建设激活人才引擎,破解用工困局,推动本土就业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虹盛木业则以“灵活生产+多劳多得”模式激发人力效能,创新打造电商直播间与“青年播客共富工坊”,以直播带货与技能培训双轨并行,既拓宽市场边界,又为本地青年开辟“技能增收”新赛道。两企在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支持下,构建“产业升级、人才引育、就业扩容”的共富闭环,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
图8:塔石支教团队走访企业
作为安仁镇的企业龙头,浙江恒祥玩具集团有限公司以“人才强基”与“共富工坊”创新实践彰显社会责任。面对老龄化用工困境,企业构建“引才、育才、留才”全链条人才生态。同步创新“家门口就业”模式,设立数十个灵活手工岗位,将零散时间转化为稳定收入,惠及千余名宝妈、退休人员等群体,该模式成功入选省级“共富工坊”典型案例。恒祥以“暖心机制+科技赋能”双维度破解发展瓶颈,沉淀出可复制的“恒祥经验”,再次为区域产业升级与共同富裕注入活力。
图9:塔石支教团队走访恒祥
而在龙泉富菌物产有限公司,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聚焦菌菇产业的科技化转型路径。该公司作为龙泉市食用菌产业的标杆,专注黑木耳等菌种研发,年产量突破万包,其“仿生态栽培”技术推动地方增产增收,打破本地菌种生产垄断格局,获评多项省级荣誉。面对一级产品附加值低的痛点,企业负责人谢富忠提出产业链延伸战略,塔石支教团队则针对性提出“科技+市场”双升级方案:聚焦生产端,建议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发菌菇深加工产品;着眼市场端,强调精准调研与渠道拓展,以电商赋能打通全国市场,同步挖掘出口潜力。青年智慧与产业实践的深度对话,为菌菇产业从“资源输出”向“价值创造”转型指明方向。
图10:塔石支教团队走访富菌物产有限公司
乡村振兴需因地制宜,一村一品方能百花齐放。在“共同富裕”战略的指引下,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奔赴大舍村、金蝉湖村、天平村、张畈村、安福村展开乡村调研,以差异化路径解码乡村振兴密码,于共性与差异中提炼共富智慧。
群山叠翠间,大舍村与金蝉湖村以明清古建为骨、生态资源为脉,荣登传统村落名录,转型潜力呼之欲出,却也深陷老龄化加剧与劳动力外流的“双重困局”。大舍村以木雕非遗为魂,村民躬身古建修复,在雕刀游走间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的双向奔赴,然产业结构单一如孤舟行江,传承断层隐患若暗礁潜伏;金蝉湖村虽坐拥“沉浸式文旅”的天然优势,却因交通闭塞如锁、资金匮乏如枷、人才流失如蚀这三重困境,难觅破局之径。
图11:大舍村航拍图
图12:塔石支教团队走访金蝉湖村
图13:塔石支教团队走访大舍村
图14:塔石支教团队走访金蝉湖村
红色基因浸润的天平村,由季山头、李登、湖尖下三村合璧而生,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季步高烈士石像巍然矗立,烈士亭松柏长青,李逸民将军等仁人志士的故事在此生根发芽。如今,红色旅游如燎原星火,名人故居转化为研学热土,民宿餐馆串珠成链,为村民铺就增收坦途。
图15:塔石支教团队走访天平村
与之遥相呼应的张畈村不忘“梧桐树下有嘱托”,深挖红色文化沃土,构筑国防军事研学基地,以“红色根脉”孕育“金色未来”。此外,该村还以“五贤故里”为文化图腾,深植北宋周氏一门五进士的耕读遗风,五贤馆内展牌族谱辉映,研学基地复刻贡院场景、儒学礼仪与农耕体验,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更以“国防教育+国学文化”双引擎驱动,研学经济、露营经济、鱼头经济等新业态蓬勃生长。此外摩畈驿站融农文旅体于一体,化身张畈村致富驿站。
图16:张畈村五贤馆中的民俗物件
图17:张畈村摩畈驿站
再看瓷韵悠长的安福村,其承袭“世界青瓷在中国,中国青瓷在龙泉”的千年文脉,以龙窑复兴为轴,推动文化活化与跨界融合。其制瓷史可追溯至宋元时期,“九十九门窑”盛景曾令青瓷远销四海,如今龙窑复烧重现窑变奇韵,祭祀仪式、研学等项目如春雨润土,滋养文化传承。直面青年传承断层之困,安福村搭建创业孵化平台,以政策扶持降低门槛,千年窑火不仅照亮共富之路,更淬炼出文化血脉的新生。政府与村民同心协力,将瓷文化转化为特色产业,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
图18:塔石支教团队走访安福村
无论是古村落的保护开发、红色资源的价值转化,抑或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皆需以资源禀赋为底色,以精准施策为画笔,方能绘就共同富裕的斑斓画卷。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以知识赋能乡村,正为这场时代答卷写下青春的注脚。
非遗是共富的精神密码,传承是永恒的使命。在安仁镇这片沃土之上,流淌着两条交织的文化血脉——安仁板龙与稻草龙。它们以不同的形态与材质,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祈愿,诉说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热忱。
安仁板龙,自五代时期由刘项家族开创,历经千年淬炼,成为浙江丽水非遗名录中的璀璨明珠。它以竹木为骨,分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蜿蜒数十至百米,宛若游龙出云。每逢元宵佳节,百人队伍擎龙而行,锣鼓喧天,以磅礴气势昭示国泰民安,寄托着安仁百姓对盛世昌平的炽热祈愿。
图19:塔石支教团队专访项文其先生
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循着历史的足迹,走进安仁镇人民政府,专访浙江省第六批非遗传承人项文其先生。作为板龙非遗传承人,他积极响应文化政策号召,至今已从业四十余年。“板龙的每一节都有讲究,九根龙骨寓意‘九九同生’,两板两口象征‘两全其美’。”他坦言,在现代化浪潮中,青年传承人断层成为最大困境。但近年来,政府通过非遗政策扶持、设立传承基地,将板龙技艺引入中小学课堂。孩子们在老匠人指导下学习削竹、编鳞,稚嫩的手中逐渐诞生出迷你板龙,让这一“金色文化符号”在年轻一代中延续生机。
图20:塔石支教团队同项文其先生合影
而稻草龙以乡土为魂,已然成为了安仁的非遗传奇。这项技艺始于后唐,2009年荣列丽水市非遗名录。匠人以晒干的坚韧稻草为髓,竹篾为脉,经选料、扎架、编结,塑成龙首威严、龙须飘扬的灵动之姿。龙身多节相连,稻草缠绕间保留天然的金黄色泽,质朴中见腾跃之势。其根源深植农耕社会的祈雨仪式,承载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千年祈愿。如今,节庆庙会中,十六位舞者托举五公里长的龙身,配合锣鼓节奏舞动九天,常与花灯、狮舞交织成恢弘画卷,曾斩获赛事金奖。
非遗传承人叶岳明,是稻草龙技艺的“守艺人”。他介绍到,制作一条完整的稻草龙需耗时四至五天,从稻草捆扎到细节雕琢,每一步都需匠心独运。然而,现代化浪潮下,传承人青黄不接、表演舞台渐窄,让这份“金色文化符号”面临褪色之危。为了破解困境,当地多次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老匠人亲授扎制技法与舞龙韵律,让年轻一代触摸到文化的温度。
图21:塔石支教团队与非遗传承人们的合影
板龙与稻草龙,一以竹木为骨,一以稻草为魂,却共同书写着安仁非遗的共富密码。它们的传承困境,亦是无数非遗项目的时代命题:如何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转化?答案或许藏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中,藏在校园课堂的文化浸润里,更藏在每个青年愿意驻足聆听非遗故事的瞬间,让非遗“活”下来,“火”出去应当成为青年一代的使命!
图22: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
从课堂上的欢声笑语,到产业车间的机器轰鸣;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到田间地头的调研足迹,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用10天的实践,探索了“共富”的多元内涵:党团建设护航发展之路,教育赋能打破认知壁垒,产业造血激活内生动力,文化传承筑牢精神根基。安仁镇的探索表明,共同富裕不是“输血式”帮扶,而是“造血式”共进。
青年学子以知识为桥,连接城市与乡村;以创新为钥,解锁发展难题;以情怀为火,点燃共富梦想。浙江科技大学塔石支教团队的故事,是千万个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更是新时代“山海协作”共富路上的一次经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