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南京财经大学:以“五感”调研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时间:2025-07-26     阅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五感耕云”实践团队于7月17日至22日奔赴浙江丽水,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红色基因赓续、生态价值转化、非遗活态传承”为调研主线,通过“脚踩泥土、眼观山河、耳听民声、鼻嗅茶香、舌品山珍”的立体化实践,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张“色香味声形”俱全的调研图谱。
        五感引航,溯源文明印记
        7月17日,实践团队首站来到丽水市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在“秀山丽水”主题展厅,队员们借助AR互动导览和全息投影技术,沉浸式感受瓯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文明的演进脉络。在“畲族风情”专题展区,队员们从凤凰装彩带纹样、传统银饰錾刻工艺以及畲语民歌数字化展演中,触摸到山地民族的生存智慧与精神图谱。而在“丽水三宝”精品展柜前,龙泉青瓷、青田石雕、龙泉宝剑这三件国家级非遗,让队员们见证了“匠心铸魂”的产业振兴实践。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丽水市博物馆 周雪雪 供图
        多维交融的参观体验,不仅帮助实践团队构建起对丽水发展模式的认知框架,更激发了他们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创意,为后续调研筑牢文化根基。
        五感铸魂,赓续红色血脉
        7月18日,实践团队来到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在革命史展区,通过斑驳的军号、泛黄的土地契约、复原的“红色交通站”场景,队员们仿佛回到1935年,亲眼见证了红军挺进师在粟裕和刘英的领导下,历经艰难困苦,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艰辛历程。在文物、口述史与场景复原中,实践队员周雪雪表示,学习了解丽水的光辉革命斗争历史,重温“浙西南革命精神”,能让其深刻领会革命先烈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涵,作为青年一代,定会继承光荣革命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周雪雪 供图
        这次参观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和思想升华。队员们在实践记录本上纷纷写下,要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后续调研和日常生活,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五感融景,感悟梯田魅力
        7月19日至7月20日,团队前往云和梯田景区。在世界梯田博物馆,队员们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资料,对梯田文化有了初步认知。随后在九曲云环,队员们开启“五感”沉浸式体验:田园画卷映入眼帘,自然交响乐在耳边奏响,泥土、草木与野花的香气扑鼻而来,触摸云中梯与泥土带来别样触感,野菜的独特味道在舌尖散开。
        次日,队员们来到白银谷核心区域坑根石寨,古村布局、茶坊建筑彰显古人智慧,触摸石墙木门,倾听蝉鸣与瀑布轰鸣,品尝地道农家菜,细嗅泥土与茶香,全方位感受古村的独特韵味。调研期间,团队还了解到云和梯田通过“稻田认养+云端直播”模式,将传统农耕转化为“共享经济”,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40%。
图为团队成员触摸石墙的触觉调研 周雪雪 供图
        实践团队在云和梯田以“五感”触摸生态脉搏,体悟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真谛,用青春守护绿水青山、传承农耕文明。
        五感揽胜,醉心山水绮章
        7月21日,团队来到缙云仙都景区。在这里,鼎湖峰倒映碧水、锦鲤游弋、老农牵牛过桥、摩崖石刻等景观构成视觉盛宴;瀑布轰鸣、飞鸟啼鸣、游客交谈与赶牛吆喝声交织成听觉交响;缙云烧饼、民宿早餐与农家菜带来舌尖上的乡愁;触摸石壁、溪流与石刻,感受岁月痕迹;雨后泥土与草木清香则为旅程增添诗意。
        调研发现,缙云烧饼和民宿早餐的特色食材备受游客喜爱,70%的受访者表示会推荐缙云烧饼给亲友。
        五感寻芳,探秘非遗瑰宝
        7月22日上午,团队来到本次调研的最后一站——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口头传说与表演艺术展区,队员们聆听畲族史诗、丽水鼓词,观赏缙云婺剧,感受传统艺术魅力,还亲手体验缙云烧饼制作技艺。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丽水鼓词 周雪雪 供图
        在民俗活动展区,畲族婚俗、云和“讨火种”习俗、青田龙舟节、畲族三月三等节庆图景,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非遗文化与百姓生活的紧密联结。
        通过此次调研,南京财经大学“五感耕云”实践团队深入领悟乡村振兴内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浙西南革命老区振兴注入青春活力与智慧。“看到‘五感耕云’团队在浙西南革命老区的调研成果,我很振奋。”实践指导教师季芬表示,同学们用“五感”视角深挖乡村特色,把课堂上学的乡村振兴理论转化为实打实的思路,这正是实践的意义所在。他们不仅走进丽水田间地头收集一手资料,更和村民、游客深入交流,提出的建议既贴合实际又有青春创意。这种把理论扎根大地的态度,值得肯定。希望实践团队成员继续带着这份热忱,让“五感”答卷在更多乡村落地生根,真正用青年智慧助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作者:池淑畅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