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岭蔬香”实践队:以青春之力深耕田间,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2025年7月25日至30日,贵州大学农学院“黔岭蔬香”实践队携手贵州省现代种业集团,在贵阳市开阳县南江镇多地开展实践活动。队员们穿梭于茄子、苦瓜、辣椒、冬瓜、玉米等作物田间,将课堂理论转化为田间实操,用技术服务助力农业生产,在泥土与汗水中书写青春助农答卷。
一、签约启幕筑根基安全为先入田间
7月25日,实践队与贵州省现代种业集团举行签约仪式,以“安全筑基、实操赋能”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正式启动。“种业实践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个环节的安全规范都是从教训里总结出来的。”集团综合部副部长方松林结合种子筛选、农机使用等全流程,为队员们拆解安全要点,从旋耕机操作禁忌到高温补水规范,用案例筑牢安全防线。
当日下午,队员们直奔南江茄子种植基地。基地技术员徐秀红手持白色网袋示范:“套袋要像给婴儿盖被子,袋口留三指宽透气,防杂花粉又不影响光照。”队员喻克平抚过袋面绒毛,恍然大悟:“原来课本里的‘杂交隔离’,就是靠这层袋子实现的。”实践队带队老师裴芸始终强调:“遇到不熟悉的环节必须请教技术员,这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证实践质量。”
二、精准实操提效益数据追踪建范本
7月26日,队员们聚焦茄子人工授粉技术。在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大家手持特制授粉器,避开高温时段将活性花粉精准导入柱头。“看似简单,实则要挑活力好的花粉,还要注意品种间杂交筛选,一步都不能错。”首次参与实践的硕士研究生李丹说。据介绍,该技术可使坐果率提升35%以上,畸形果率降至5%以内。
更关键的是,团队同步建立数据追踪系统,为每块试验田标注授粉时间编码,后续将通过物联网监测果实发育参数。“这种‘技术+数据’模式,能为乌江流域茄科种植提供可复制的范本。”基地技术负责人表示。
三、多作物攻坚技术服务全覆盖
7月27日,实践队兵分三路开展多作物实践。在辣椒基地,队员喻克平向农户讲解:“主脉就像‘脊梁’,‘∞’型捆绑能防倒伏、促养分输送。”她现场示范用韧性材料松紧适度缠绕主脉与竹竿,随后与农户协同调查株高、坐果数等性状,针对叶片发黄问题提出“分区施肥+缩短防治周期”方案,农户张阿姨连说:“你们教的法子实在!”
冬瓜育苗基地里,队员们分组记录株高、茎粗、根系特性等12项指标,严格执行“双检双录”。“子叶长宽比超1.5的幼苗,光合效率更高;茎粗每增0.1cm,移栽成活率提升5%。”基地管理人员李亚东的讲解,让队员们明白数据背后的“生长密码”。
黄腊玉米基地中,队员们测量株高、果穗长度等指标。“课本说‘秃尖长度>3cm会减产’,实地才发现,秃尖还能反映授粉期天气。”蒋浩浩在记录本上手绘果穗形态,感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之妙。
四、田间深耕护生长汗水浇灌助丰收
7月28日,33℃高温下,队员们分赴苦瓜、辣椒基地。苦瓜田内,大家按“分区协作”原则除草:田埂组防杂草蔓延,核心区组护根系除草,排水沟组保排水通畅。“这草抢养分,你看这株苗被缠得叶片发黄。”农户冯师傅指导队员时说。队员严溢发现排水沟杂草旺盛,经技术员讲解得知与土壤湿度相关,随后提出调整灌溉的建议。蒋浩浩为解开藤蔓上的杂草,蹲在田间半小时,汗水浸透衣衫仍轻声说:“得轻点儿,别伤了苗。”
辣椒基地里,队员们开展病虫害防治打药。“打药先认病,蚜虫在嫩梢,白粉病在叶背,药不能乱喷。”带队老师徐秀红拿着标本讲解。大家分组识别病虫害、调配药剂、规范打药,冯师傅帮蒋浩浩调整喷雾器背带:“你们来干这活,我们心里踏实。”
五、育种一线悟初心科技助农结硕果
7月29日,实践队再赴田间。苦瓜基地中,队员们踏露采集性状,喻克平取土样分析:“土块偏硬,排水不畅影响根系吸收。”为农户冯师傅解开“幼苗长势差”的疑惑。针对白粉病,漆卓琼展示图谱:“硫磺悬浮剂1:500喷施,三天能控制。”基地负责人田欢算着增收账:“解决这些问题,亩产至少增两成,一户多收三千块。”
同日,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张万萍来到茄子基地,指着茎秆绒毛讲解:“育种就像‘把脉’,要把长条形品种的‘卖相’和抗病品种的‘耐力’拼起来。”她手把手教队员去雄、授粉,“每一次成功杂交,都是在为中国种子争口气。”队员阮荣试错后感悟:“育种不在实验室里,在田埂上。”
六、实践落幕话收获青春担当续新篇
7月30日,实践进入尾声。回望6天,队员们的足迹遍布各类基地,从茄子套袋到玉米测产,从除草护苗到育种实操,汗水换来了农户的认可与数据的沉淀。
“这些年轻人既懂理论又守规矩,‘理论+田间’模式育出的人才接地气。”贵州省现代种业集团总经理吴亨进评价。张万萍则表示:“让学生在泥土里读懂光合作用,比课堂讲十遍管用。”冯师傅望着整齐的田间,笑着说:“科学种植的甜,等收了瓜,一定让娃娃们尝尝。”
此次实践,队员们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让科技助农的种子在田间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