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与火的艺术,其灵魂源于地下珍贵的矿藏。2025年7月24日至8月4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泥与火的守望者”团队深入江苏宜兴,聚焦紫砂矿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开展为期十二天的深度调研与实践。团队先后走访黄龙山紫砂矿源展示馆、李洪元工作室及画溪社区,通过实地调研、专业访谈、文化宣讲等多种形式,为这一稀缺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注入青年力量。
矿源深处见真章:稀缺性与科技传承的碰撞
在宜兴黄龙山紫砂矿源展示馆,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紫砂矿的形成过程与开采历史。借助立体地质模型和珍贵矿料标本,团队成员直观了解到紫砂矿的稀缺性:这座蕴藏2700万吨矿储量的山体中,优质矿料占比不足10%。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矿料形成于约5.5亿年前的浅海环境,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在矿井模拟体验环节中,矿工们“硬凿扁担挑”的艰辛劳作场景让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每一克温润紫砂泥背后,不仅凝结着数亿年地质演化的自然奇迹,更浸透着世代匠人辛勤劳作的人文汗水。
“守艺并非守旧,只有深入了解泥料特性,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陶艺家李洪元先生的工作室展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匠人借助显微镜分析泥料成分,精准标注开采深度与烧制温度,以科学方法延续紫砂工艺的生命力。这种科技守艺的模式,为团队探寻矿源可持续发展之道提供了重要启示,也引发了团队成员深度思考:“紫砂矿源保护绝非仅仅是文化传承问题,更是严峻的生态与资源课题。青年一代如何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科学守护并传承这一古老技艺?”
图为李洪元先生向团队成员进行矿源知识讲解。洪玉萍 供图
社区宣讲播火种:让保护意识扎根年轻一代
团队在画溪社区开展的“探秘紫砂非遗的奥妙”主题宣讲,通过趣味实验和互动问答向当地小学生普及紫砂矿的特性及矿源保护知识。孩子们在了解其“双重气孔结构、高温烧制硬度、天然矿物色泽”三大特性,以及“形成需2亿年、过度开采濒临枯竭”的现状后,纷纷发出“紫砂矿是稀世珍宝”、“资源用完就没了”的感慨。孩子们纯真的提问和发自内心的触动,展现了保护意识在青年一代心中悄然萌发。
团队同步启动“薪火相传”计划,将通过建立紫砂矿源保护资料库、培养青少年志愿讲解员、与本地中小学共建非遗社团等举措,构建多方协同的紫砂矿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长效机制,增强公众矿源保护意识,并推动矿源保护知识的代际传递。
图为团队成员向孩子们讲解矿源保护知识。李睿劼 供图
青年使命在肩:守护中创新 传承中发展
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紫砂矿保护的双重价值:它既是维系地质生态平衡的生态工程,更是传承千年工艺文明的文化工程。正如李洪元先生所言“全国再无第二座黄龙山。”黄龙山独特的矿脉是亿万年地质演化的神奇馈赠,历经5.5亿年沧海桑田,每一克矿泥都镌刻着地球演变的史诗。这份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是自然馈赠,更是时代考题。

图为社区宣讲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合影留念。李睿劼 供图
当代青年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运用科技创新,推动建立开采限额、生态修复等可持续机制,又要推动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保护非简单封存,而是要在守护中传承创新。”李洪元先生的话语时刻提醒着团队成员,守护紫砂矿源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泥与火的守望者”团队将以实际行动展现青年担当,探索数字化传承、推广绿色开采理念、深化社区教育,让紫砂文化成为“活着的遗产”。(通讯员 洪玉苹 陈猜 卞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