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团队暑期"三下乡":以红色薪火点亮皖北乡村教育新篇

    时间:2025-08-08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薪火照皖北·红烛育童心”——红色基因与乡村教育融合实践团队 王英杰
2025年7月21日至28日,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薪火照皖北,红烛育童心"实践团队深入皖北革命老区,开展为期8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9名研究生组成的队伍,临涣总前委旧址为起点,经朱务平烈士纪念馆、故居、双堆集烈士陵园,最终抵达濉溪县第一实验小学和双堆集中心小学,在八天行程中挖掘红色育人资源,通过"红色教育+乡村支教"的创新模式,将革命精神传承与乡村教育振兴紧密结合,为濉溪县100余名小学生送去别开生面的暑期课堂。
旧址寻根悟初心
实践活动第一站是临涣总前委旧址,实践团队于7月21日走进这座承载着淮海战役决策记忆的清代建筑内,团队成员通过实物展陈、场景复原和数字沙盘,系统梳理了中原野战军指挥部的运作机制。这座曾作为战役指挥中枢的古建筑内,邓小平、陈毅等领导人简朴的居所令成员们动容:斑驳的木床、拼凑的“首长床板”与保存完好的《论持久战》原书静静陈列,543万支前民工推车运粮的事迹深深震撼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团队成员罗同学在参观笔记中写道:"当看到总前委成员用过的煤油灯和作战地图时,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瞬间。"
故居缅怀铸忠魂,陵园祭英烈志坚
7月22日,团队探访朱务平烈士纪念馆与故居,成员们了解到这位皖北早期共产党员如何在1928年建立濉溪首个党支部,并最终为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展柜中千补百衲的衣物见证着这位中共长淮特委书记的清贫:他常年步行50余里工作,鞋袜夜里洗白天穿。狱中遗言“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 的手迹前,队员们久久驻足——1932年因叛徒出卖,33岁的朱务平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就义于雨花台,锁链锁住身躯,却锁不住向往自由的灵魂。7月23日,双堆集淮海战役烈士陵园内,团队队员们在12米高的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并在淮海战役双堆集纪念馆前齐声歌唱《红星歌》,以此祭奠所有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用真挚的爱国之心将此歌献给所有心向黎明、舍生忘死的革命先辈们。
支教传薪育新苗,调研绘就新蓝图
后五日,团队奔赴濉溪县第一实验小学和双堆集中心小学开展支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知识储备,打造了三维一体的红色育人课堂:普通话基础课、心理团辅课和红歌传唱课……普通话基础课上,团队成员以淮海战役史实为经纬,构建方言与普通话的转化桥梁。"家乡话接龙"环节中,学生们轮流用方言讲述"担架队""独轮车"等革命词汇,教师随即进行普通话发音矫正与语义解析;心理团辅课程上,团队成员们以沉浸式教学激活历史认知,鼓励学生们化身支援解放军的百姓,用趣味游戏体验当年支前百姓用担架运粮的艰苦;红歌传唱课上,团队成员由经典电影《闪闪的红星》引出一首《红星歌》,引导学生们不忘当年革命之辛苦,深刻认识到每个音符都是历史的回响,淮海战役精神早已在歌声中完成了代际传递。
红烛永照学子心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团队成员程同学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大思政课'建设路径,让更多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中厚植家国情怀,让爱党爱国之心在每个学生心中永远闪亮。”在为期八天的实践征程中,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薪火照皖北·红烛育童心”团队以教育专业力量激活红色基因传承。通过系统化研学、沉浸式支教、数字化转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团队在临涣总前委旧址等4处红色场馆完成历史资源梳理,于濉溪县两所乡村学校开展红色主题课程,有效破解了红色教育抽象化难题,实现革命精神与儿童认知的深度契合。这支研究生队伍以教育智慧诠释新时代“红烛精神”,证明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历史自觉,更依赖于符合认知规律的专业化教育设计——这正是革命薪火永续的根本保障。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