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新西南石油大学学子赴恩施:七日非遗之旅,解码土家族文化基因

    时间:2025-08-11     阅读: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三下乡恩施队
七月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青山含黛,溪水流淌。2024年7月2日至8日,西南石油大学“土家非遗解码实践队”一行12人,在指导老师朱杨的带领下,深入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及周边地区,开启了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根雕、西兰卡普、南剧等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技艺学习、传承人访谈等方式,探寻非遗文化的传承密码,为传统技艺的当代活化收集第一手资料。
 
首站探秘:博物馆里的西兰卡普“经纬人生”
 
7月2日清晨,实践队首站抵达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在非遗展厅内,一块长3米、宽1.5米的西兰卡普织锦《白虎图》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靛蓝与朱红交织的纹样中,土家族图腾白虎威风凛凛,几何纹路如密码般排列,展现着“西兰卡普”——这项被称为“土家之花”的织锦技艺的独特魅力。
 
“这看似简单的图案,其实藏着土家人的宇宙观。”博物馆非遗研究员向队员们介绍,西兰卡普的纹样多取材于自然与生活,“万字纹”象征吉祥永续,“四十八钩”暗含祖先迁徙路线,而每一种配色都与土家族的节日、祭祀习俗紧密相关。在织锦体验区,队员王雨桐尝试操作传统腰机,才发现看似轻松的穿梭动作实则需要手脚眼的高度配合。“每一根线的张力都要精准控制,一天下来最多只能织出10厘米。”蒲咸亦感叹,“这不仅是技艺,更是耐心与坚守的修行。”
 
据研究员介绍,西兰卡普曾因机器织造的冲击一度濒临失传,近年来通过“非遗进课堂”“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重焕生机。实践队记录下的数据显示,咸丰县目前有西兰卡普传承人28名,其中35岁以下的仅6人,“年轻力量的缺失仍是传承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一发现让队员们意识到,非遗保护不仅需要技艺的延续,更需要搭建与年轻群体对话的桥梁。
 
吊脚楼前:七旬匠人万桃元的“木头情缘”
 
7月4日,实践队辗转来到咸丰县黄金洞乡,这里保留着鄂西地区最完整的土家族吊脚楼群落。在一片依山而建的木质建筑群前,年近七旬的万桃元师傅正蹲在地上,用墨斗在一根楠木柱上弹线。作为吊脚楼营造技艺的州级传承人,万师傅与木头打了52年交道,亲手建造过87栋吊脚楼。
 
“吊脚楼不是简单的木头堆砌,每一根柱子、每一块榫卯都藏着土家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万师傅指着一栋正在修缮的吊脚楼向队员们讲解,“你看这‘三柱四骑’的结构,柱子落地不稳?就用‘吊脚’悬在空中;山里潮湿?就抬高地基3尺;怕野兽侵扰?就在柱脚刻上虎头纹。”他拿起一把锛子,在木头上轻轻一凿,木屑如雪花般飘落,一个精准的榫头瞬间成型。队员们注意到,万师傅的工具包里没有图纸,所有尺寸和结构都装在他的脑子里。“祖辈传下来的口诀就是我的图纸,‘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是土家人的建房规矩。”
 
当队员问及传承现状时,万师傅的笑容淡了些。他的三个徒弟中,两人已转行从事建筑施工,仅剩的徒弟也已45岁。“年轻人嫌这活儿累,赚得慢。”万师傅抚摸着一根百年楠木柱,“但这木头有灵性,你对它好,它就替你挡风遮雨。”实践队在调研中发现,当地政府已出台政策,对每栋传统吊脚楼的修缮给予2万元补贴,并开设技艺培训班,但报名者仍以中老年人为主。队员们当即决定,将万师傅的营造技艺拍摄成纪录片,发布在校园平台,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土司城遗址:根雕里的“土家史诗”
 
7月6日,实践队来到咸丰县唐崖土司城遗址。这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曾是唐崖土司政权的治所,如今在遗址旁的非遗工坊里,根雕艺人何平正用一把刻刀,将一段枯木雕琢成土司王的坐像。
 
“根雕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像土家人的历史,在自然与人文的碰撞中生长。”田洪新告诉队员,他的作品多以土司城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眼前这件《土司议事》,原料是一段在遗址旁发现的百年黄杨木,天然的树瘤被巧妙雕成议事的群臣,裂痕则化作古城的城墙。在工坊的陈列架上,《摆手舞》《龙船调》等作品栩栩如生,每一件都融入了土家族的民俗元素。
 
实践队了解到,唐崖土司城遗址已将根雕技艺与文旅融合,开发出了迷你根雕摆件、遗址模型等文创产品。“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要让它走进生活。”何平的话,让队员们对非遗活化有了新的思考。
 
来凤收官:南剧舞台上的“声腔传承”
 
7月8日,实践队的最后一站来到来凤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下午3点,排练厅里传来悠扬的胡琴声,演员们正在排练传统剧目《秦香莲》。作为土家族唯一的地方剧种,南剧融合了昆曲、楚剧、川剧的元素,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剧的声腔有‘九板十三腔’,光‘高腔’就分‘哀腔’‘欢腔’‘哭腔’,不同的情绪要用不同的调子。”72岁的南剧传承人杨世安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他饰演的包公,一个亮相便引得队员们阵阵惊叹——眼神凌厉,唱腔浑厚,水袖一甩间,威仪尽显。队员李卓然尝试模仿“矮桩步”,才走几步就已满头大汗:“看似简单的台步,其实要调动全身肌肉,难怪老师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然而,南剧的传承同样面临困境。来凤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向勇透露,目前剧团仅有23名演员,平均年龄48岁,年轻演员招募困难。“年轻人更喜欢短视频、流行音乐,能静下心来学南剧的太少了。”为此,剧团尝试将南剧唱段改编成流行歌曲,在校园开展“南剧体验课”,但效果并不理想。实践队在与剧团的座谈会上建议,可结合西南石油大学的新媒体专业优势,共同制作南剧短视频教程,让传统唱腔以更年轻的方式传播。
 
7月8日晚,实践队在来凤县的星空下召开总结会。7天时间里,队员们走访了4个非遗项目地,访谈传承人12名,拍摄素材300余分钟,整理笔记5万余字。指导老师朱杨说:“这次实践让同学们明白,非遗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活态的文化基因。保护非遗,就是守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队员们表示,将把此次实践成果整理成调研报告,为咸丰县非遗保护提供参考,并通过校园宣讲、线上展览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土家族文化的魅力。
 
从西兰卡普的经纬交织,到吊脚楼的榫卯相扣;从根雕里的历史印记,到南剧的声腔流转,西南石油大学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在实践中读懂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这场跨越川鄂的非遗之旅,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寻,更是一次青春与传统的对话——当年轻的目光遇见古老的技艺,传承的火种便有了新的光亮。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