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
,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搜索
网站首页
三下乡活动
三下乡报告
三下乡总结
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循红色足迹,以青春之力传承不朽精神——红领青襟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时间:2025-08-14 阅读:
来源:尚梓豪 红领青襟团 青岛农业大学
一、实践回溯:一人一地,深挖红色底蕴
(一)沂蒙红嫂祖秀莲展馆:红嫂精神的“活化石”
实践成员:高帅
在沂蒙红嫂祖秀莲展馆,锈迹斑斑的纺车、泛黄的战地书信、缝补数十次的军鞋,无声诉说着“沂蒙红嫂”祖秀莲的传奇。展馆以“爱党爱军、无私奉献”为主线,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和影像资料,还原了祖秀莲冒死救助八路军伤员、深夜纺线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最震撼的是一件“血衣展品”——当年伤员转移时留下的染血棉衣,衣角还绣着模糊的“保家卫国”字样。通过与展馆讲解员深谈,成员挖掘到祖秀莲“为伤员熬鸡汤烫伤手仍坚持”“用身体为伤员取暖”等未被广泛记载的细节,让“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沂蒙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二)崂山革命烈士陵园:胶东半岛的“红色堡垒”
实践成员:王崇顺
崂山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青岛崂山风景区,苍松翠柏环绕,纪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光大字熠熠生辉。园内安葬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200余名烈士,其中包括胶东军区著名指挥员于得水等英雄。纪念馆内,电子沙盘动态还原了“崂山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布局,锈迹斑斑的步枪、战士们用过的望远镜、泛黄的作战地图,勾勒出胶东军民“凭山据险、抗击日寇”的烽火岁月。成员重点走访了“崂山十勇士”展区,他们在1943年为掩护群众转移,与日军殊死搏斗直至弹尽粮绝的事迹,让“忠诚于党、不怕牺牲”的精神直抵心灵。
(三)渤海军区红色教育基地:铁军精神的诞生地
实践成员:李旭楠
渤海军区红色教育基地位于山东滨州,是展现渤海区军民抗战与解放历程的重要窗口。基地内,军用水壶、战地电话机、印有“渤海军区”字样的臂章等实物,见证了军区从1944年成立到1949年解放的辉煌历史。最珍贵的展品是一本“战士日记”,记录了1947年解放利津城时,战士们“三天三夜不吃饭,轻伤不下火线”的战斗历程。成员通过查阅基地档案,整理出“渤海回民支队”“妇女救国会支前”等特色故事,尤其是回族战士马本斋率领支队在渤海区痛击日寇的事迹,展现了军民团结、共抗外敌的磅礴力量。
(四)利津红色教育体悟中心:沉浸式战火记忆
实践成员:贾鲁航
利津红色教育体悟中心以“互动体验”为特色,让成员“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这里,成员参与了“地道战模拟”——钻进复刻的1:1地道,体验“弯腰传信”“暗堡射击”等场景,感受当年群众“地下长城”的智慧;通过VR技术“亲历”1945年“利津攻城战”,从战士视角体验“爬城墙、炸碉堡”的激烈战斗。中心还设有“战地医院”复原区,成员穿上仿制军装,模拟“为伤员包扎”“传递急救物资”,深刻体会“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热血”的含义。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敢打敢拼、攻坚克难”的利津精神从历史文字变为亲身感悟。
(五)泰安南湖公园红色教育区:初心使命的“重温地”
实践成员:白光磊
泰安南湖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场所,更是红色教育的露天课堂。园内“重走长征路”模拟步道、“红色故事长廊”“入党誓词墙”等设施,让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成员在此参与了“初心课堂”活动,与公园老党员一起重温入党誓词,聆听他们讲述“泰安战役”中群众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的故事。在“长征精神展”前,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现场讲解“半条被子”“军需处长”等故事,让“坚定信念、不畏艰险”的长征精神在互动中传承。成员还记录下市民自发开展的“红色歌曲传唱”“革命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展现红色文化在基层的鲜活生命力。
(六)德州禹城辛店镇红色教育基地:乡村红色火种的播撒地
实践成员:尚梓豪
赴德州市禹城市辛店镇红色教育基地的实践,是成员聚焦“红色+乡村”融合的重点行动。基地内,泛黄的历史图片、锈迹斑斑的革命文物与详实的文字资料,系统展现了辛店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地位——这里曾是冀鲁边区军民“游击战”的重要据点,也是群众支前的“大后方”。成员在讲解员带领下,逐一参观“烽火岁月”“支前故事”“英雄群像”三大展区,通过“民兵自制土炮”“妇女连夜做军鞋”等展品,直观感受“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最动人的是一组“独轮车支前”老照片,记录了当地群众推着粮食、弹药支援前线的场景,印证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真理。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实践服务队成员为当地学生进行了红色故事宣讲。通过生动的讲述和互动,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传递给孩子们,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宣讲过程中,队员们还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七)曹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鲁西南的红色丰碑
实践成员:张博翔
曹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矗立在鲁西南大地上,是铭记当地革命历史的重要地标。踏入馆内,庄重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鲁西南革命英雄纪念碑”巍峨耸立,碑身镌刻的金色字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瞬间唤起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成员围绕纪念碑缓缓踱步,仔细研读基座文字,从简洁叙述中还原烽火岁月里鲁西南军民的抗争历程。 沿着园内小径前行,“气壮山河”亭、鲁西南烈士公墓等遗址掩映在苍松翠柏间。在“气壮山河”亭,古朴建筑与碑刻相互映衬,文字中饱含的革命豪情穿透时光;鲁西南革命纪念馆展厅内,序厅、革命烽火厅等六大展区通过雕塑、图文与多媒体,生动再现鲁西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辉煌历程。触摸展柜中带着岁月痕迹的文物,凝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模拟场景,课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而震撼,让成员沉浸式感受鲁西南革命的艰辛与辉煌。
(八)嘉祥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山顶上的精神灯塔
实践成员:毛友学
嘉祥县革命烈士纪念塔矗立在山顶最高处,是当地红色文化的精神象征。实践中,成员选择不同时段实地探访:白天,阳光洒落,沿着葱茏树木环绕的石阶向上攀登,虽有疲惫,但想到先辈们为理想拼搏的艰辛便坚定前行。到达塔顶,“革命烈士纪念塔”几个大字庄严肃穆,眺望远方城市与自然交融的景色,更觉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夜晚,纪念塔在灯光映照下更显神圣。山间静谧,石阶在路灯下延展,少了白日的燥热,多了份沉静。成员静静伫立在塔前,感受着灯光中传递的先辈精神指引,用镜头记录不同光线下纪念塔的模样,将这份震撼深深留存心底。多次往返攀登的疲惫,让成员对纪念塔的敬意愈发厚重,也深刻体会到“坚持”二字在革命与传承中的分量。
三、实践成效:精神传承与自我成长双向奔赴
通过“一人一地”的实践,成员们不仅挖掘了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更实现了自我成长。高帅说:“红嫂的手磨出老茧却从未停下,让我明白‘奉献’不是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王浩宇表示:“站在烈士墓碑前,才真正理解‘岁月静好,是有人负重前行’的含义。”
张博翔在曹县纪念馆感悟到:“鲁西南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先辈的热血,红色遗址是历史的‘活教材’,承载着苦难与辉煌,更传递着永恒的革命精神。”毛友学的嘉祥实践让他深刻体会:“攀登山顶的疲惫,恰是先辈奋斗不易的缩影,他们在艰难中坚守信仰的精神,震撼着每一个年轻心灵。”
尚梓豪在辛店镇深刻体会到:“乡村的红色记忆是鲜活的教材,只有走进基层,才能读懂‘军民团结’的真正分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总结推荐
青春实践扎根乡土:江科大学子返乡振兴四记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拾乡者联盟”实践团队于今年七月深入江苏多
三下乡总结 08-14
循红色足迹,以青春之力传承不朽精神——红领青襟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
三下乡总结 08-14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青春助力产业腾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三下乡总结 08-14
萤火微光,点亮乡村法治征途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治萤火虫”实践团暑期三下乡
为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助力乡村法治建设,8月7日至10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治萤火虫”实践团赴四川省
三下乡总结 08-14
南京林业大学青年大学生絮语拾光志愿队:六地同心,用青春初心绘就乡村暖卷
南京林业大学絮语拾光志愿队的六位女生,于 2025 年 8 月 8 日分别奔赴江苏、安徽、河南、上海、四
三下乡总结 08-14
回顶部
三下乡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