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23日,山西师范大学校社联“上党筑梦行,育才润童心”三下乡实践队奔赴长治市上党区,开展了为期8天的非遗寻访与教育帮扶社会实践。实践队成员以青春之姿架起了非遗传承与教育帮扶的桥梁,让千年非遗技艺在支教课堂迸发新活力,也为乡村孩童铺就与传统文化深度对话的通途,让知识滋养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
非遗寻访:解码上党非遗根脉
在非遗寻访环节,实践队深度走访上党区文化地标。在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产业园,队员们近距离领略有着“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美誉的红绿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李建平以创新为笔,在守护传统纹样根基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让古老瓷器跨越岁月,叩响年轻人的心门;转身走进荫城古镇,青石板路上的车辙印还深嵌着“千年铁府”的繁华记忆。明清时期,这里的铁货年交易量超千万两白银。展馆内3000多件铁器藏品在光影中沉默,诉说着“日进斗金”的往昔;古镇“拐弯抹角”的墙角设计里也藏着古人的包容与智慧。

此外,上党梆子跌宕的发展脉络、潞安大鼓传承面临的困境,以及小粉煎饼、荫城猪汤等非遗美食背后的温度,都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非遗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先辈们以热爱与执着续燃的文化火种,照亮着乡土文化的根与魂。
教育帮扶:播撒非遗传承之种 在振兴小镇,实践队在振兴寄宿制学校开展为期五天的教育帮扶活动。上课前,队员们精心筹备,巧妙将非遗元素融入各学科知识教学,历史课备好了五凤楼琉璃装饰传说,语文课也打磨好《将相和》与上党梆子经典唱段的融合环节,只为给孩子们呈现别样课堂。

上课时,各学科课堂活力满溢,历史课上,队员讲述五凤楼琉璃装饰传说,引领孩子们在想象中触摸历史温度;体育课上,队员张康乐面对学生期待目光,深呼吸后讲解比赛规则,篮球比赛时,队员们从维持秩序到脱外套加入“混战”,篮球砸篮板的砰砰声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语文课上,《将相和》故事与上党梆子唱段相融,孩子们哼唱独特腔调,传统艺术种子悄然埋入心田;“走进上党区”课里,从地理风貌到民俗故事,孩子们从低头抿嘴到举手抢答,眼里的光一点点亮起来;美术课上,队员俯身帮课桌太高的小男孩调整涂色姿势;心理课上,一年级学生小叮当“想成为网络达人找老师”的单纯心愿,令人动容。

课后,操场边,队员范舒畅为膝盖受伤的碎花裙女孩处理伤口,女孩那句“我不怕”,藏着对队员的信任。这些课堂内外的瞬间,让知识传递有了温度,文化传承有了具象模样。当文化的根须悄悄扎进童心,陪伴的暖意融进日常,这场支教便成了双向的成长:孩子们收获的是文化的启蒙,队员们珍藏的是心底的柔软。
非遗不老,青春正好。此次实践,队员们不仅是非遗文化的倾听者,更是乡村教育的参与者。他们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通过课堂宣讲、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让教育帮扶的微光持续照亮乡村孩子的逐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