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滴之水成海洋,颗颗爱心变希望”
中南大学湘雅社会实践团赴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7月20日电(通讯员:闫亮)
“涓滴之水成海洋,颗颗爱心变希望”
“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以贡献来度量“。我们坚信,要做出对世间有贡献的事才不枉此生,为大众留下美好就是为自身留下深厚的福泽。世间需要美好,而我们正是为着世间的美好而奔波,不止是现在,更是未来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将为了世间的美好而努力。
转眼间进入盛夏时分,树上的绿叶郁郁葱葱,枝桠上的鲜花开的璀璨照人,虽是七月,云南的风吹在身上却是温暖和煦。新的一天,“遗爱在人间“实践团开启了新的科普之旅,行行色色的路人从我们面前经过,有成熟的面庞,有稚嫩的模样……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南大学”遗爱在人间“实践团在新的一天里有什么新收获!
一开始实践团成员就为当地的群众讲解了遗体捐献者的事迹,向人们介绍他们的伟大贡献精神。是他们,在人世间贡献着美好,传递着爱与关怀。
“遗体捐献”是一个直白的名词,若拘泥于字面的理解,将永远与传统观念作斗争。被“遗体”“器官”吓退之人不计其数,但是,科普不是签订协议,捐献不是强制要求,器官捐献与遗体捐献更不能一概而论。在与路人的交流中,在路人表现的言行声色中,我们用细致入微的观察,不断反馈总结,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调整我们的科普话语。换一种方式引入主题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好效果。遗体捐献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名词,不应强求于快速切入主题,而是用更温和的话语,用更具冲击力的现实表述,将捐献者的感人事迹绘声绘色演绎出来,将捐献事迹的医学意义和社会贡献呈现出来,这更能触动每一位路人听众,让他们不经意间放慢脚步,在故事里构筑美好回忆,在现实里沉思捐献的价值。讲解捐献者的事迹,不是干涩地转述,需要的是情感的共鸣,讲好每一个故事才能打动驻足的路人,心灵的共振才能让他们自愿去了解遗体和器官捐献,或许传统观念现在还束缚着他们,但是,每一次饱含深情的讲解却是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一个随时会萌发的捐献火种!
随后我们开展了“写给天堂的一封信”和“挂风铃”活动,以期通过这些简单有趣的活动,让人们理解生命的意义,感受生命的伟大!
“写给天堂的一封信”活动在以器官遗体捐赠为落脚点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和价值。这种活动可以通过向逝去的亲人表达感激和敬意,以及对器官捐赠的支持,从而提高公众对器官捐赠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就收到了这样一封特殊的信件。
“爸爸,当那个不可抗拒的命运降临,你以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方式,作出了最艰难的选择。
你的心脏跳动在一个新的胸腔中,让ta重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你的眼角膜为他人带来了光明,让他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奇迹;你的肾脏给予了他人一份新生,让他们跨越疾病的阴霾。你的器官成为了他人命运的转折点,让他们的生活重新恢复了希望和活力。
爸爸,天堂一定很美好吧,所以你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总的来说,以器官遗体捐赠为落脚点的“写给天堂的一封信”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器官捐赠的认知和理解,鼓励更多人参与器官捐献,同时为器官捐献家属提供情感支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希望和生命延续的机会。
风铃,作为一种能够带给人们宁静和美好的装饰品。当微风拂过时,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让人们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和遐想之中……记得曾经有人说过:“有了风铃,风虽然吹过了,还留着美妙的声音。有了心的风铃,生命即使走过了,也会留下动人的痕迹。每一次起风的时候,每一步岁月的脚步,都会那样真实存在。”
清风拂过,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那是轻快的音乐与生命的延续。悦耳音乐传递着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律动,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那是提醒和警示。置之室外,清风拂过,铃声作响,那清脆的声音显示着生命的脆弱。那是一种宁静的氛围。叮咛叮咛,平静且宁和;叮咛叮咛,心境平和;叮咛叮咛,共鸣声起。
在我们的遗体捐献科普宣讲活动中,挂风铃是一种象征性的手段,通过情感上的触发和符号化的表达来引起人们对遗体捐献的关注和思考,帮助提升宣讲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风铃吹,故人归,铃随风飘,一步一响——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一步一想——挂着深切思念与美好祝愿的风铃声响此起彼伏,在风中飞舞。风铃——一个能够带给我们美好和宁静的甜蜜小物件,它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好和温馨,亦是我们同天堂联系的工具,承载着对亲人的思念,对逝者的怀念……
生命是一种神秘而美好的存在,身体则是我们生命的载体。鲁迅先生曾言:”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人生离世,身体宛如鲜花凋零,但若将遗体捐献,生命又何尝不是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得到延续。或用于医学教育,或用于器官移植,我们的生命终将绽放在人世间,我们的爱和关怀将会传递给更多的人!
来源|中南大学’遗爱在人间“实践团
通讯员|闫亮
指导|潘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