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一岳 图:吴芊 李伟铮
为探寻农业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助力乡村振兴与国际传播,2025年7月,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农情心译”研究生志愿服务团前往青岛市城阳区少山村和济南市章丘区绣惠街道的农遗地开展实践,感受农遗魅力。在“新农人齐鲁行”美国青年夏令营活动于我校交流参观期间,团队成员作为志愿者,在交流环节采访了来自美国俄勒冈州、蒙大拿州及爱达荷州农业领域的师生代表,调研外国民众对农遗的认知,为团队制定农遗跨文化传播方案提供依据。
体验少山红杏农遗智慧,探寻文旅融合振兴之路
团队深入山东省农业文化遗产——城阳少山红杏栽培系统核心产区开展调研。通过调研,成员们了解到少山红杏种植方式的地域特色及其所蕴含的“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农遗智慧。为探索乡村振兴路径,当地近年来积极推动农旅融合,通过发布红杏采摘地图、打造采摘体验活动等举措,为少山红杏注入了持久活力。这一系列实践也引发了团队成员对农遗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创新的深层思考。
调研美国师生农遗认知,探索国际传播有效之策
实践团队与来自美国俄勒冈州、蒙大拿州及爱达荷州的农业领域师生代表进行了交流采访。团队成员发现,尽管他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具体内涵了解有限,但又普遍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对中国农遗表现出浓厚兴趣。采访中,俄勒冈州中国理事会联合主席夏洛特女士赞扬了团队的农遗跨文化传播项目。受访师生表示,谷歌、YouTube等平台是其了解中国农遗的主要渠道。这凸显了网络媒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为团队加强在网络平台的宣传提供了方向。
聆听章丘葱农心声诉求,探求大葱产销突破之道
团队在绣惠街道办事处听取了杨庆波关于章丘大葱种植历史、独特品质及社会经济价值的介绍。参观了大葱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其文化背景及“高、大、脆、甜”的品质特点,近距离感受了2024年2.68米的“葱王”。之后,团队成员前往王金村,专访了同年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葱王”种植户苗发勇、王芳夫妇,王芳分享了数十年如一日“像照顾孩子一样呵护葱苗”的精心照料历程,朴实话语中尽显葱农对土地的深情与坚守。最后,在乔大姐大葱种植基地,团队深入了解到葱农劳作的艰辛、面临的自然灾害及市场波动的产销困境,引发了大家对乡村振兴议题的深入思考。
2025年7月,实践团队深入农遗地,调研产业现状,感受农遗魅力。通过与国外师生的深度交流,团队探索了农遗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走访中,针对民众认知模糊问题,同步开展农遗知识普及,提升了认知度、认同感与保护意识。未来,团队将发挥外语优势,以多语种讲述农遗故事,促进农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助力中国农遗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