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蒲公英守护”团队9天实践播撒希望种子
贵州首推流动儿童关爱政策
“蒲公英守护”团队9天实践播撒希望种子
贵州省民政厅、省委社会工作部等23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的若干措施》,这是全省首个针对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的综合性政策文件。为响应政策号召,7月23日至31日,“蒲公英守护”团队一行6人赴贵阳市云关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开展为期9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安全课堂、心理辅导、趣味教学等形式,为当地流动儿童送去精准关爱。
政策落地见行动 安全与心灵双重守护
7月23日一早,“蒲公英守护”团队来到服务站便和工作人员深入沟通,走访家长务工场所,通过问卷多维度掌握流动儿童生活学习以及家庭现状。
活动开始,针对流动儿童安全意识薄弱问题,团队创新设计“安全拍手歌”“勇气球传递”等互动教学,围绕防溺水“六不两会”、防拐骗“记电话地址”等核心要点,以情景设问、宣誓承诺等形式强化记忆。活动中,孩子们争相传递“勇气球”,高喊“反对霸凌,从我做起”,宣誓时紧握的小拳头与坚定的眼神,展现出对自我保护的深刻理解。
心理关怀同样是此次实践的重点。团队通过情景模拟与游戏互动,帮助儿童识别焦虑、抑郁等情绪,掌握倾诉、绘画转移注意力等实用调节方法。“情绪九宫格”游戏中,孩子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展现对“开心”、“愤怒”、“焦虑”、“害怕”、“伤心”、“激动”等情绪的理解。
趣味课堂融智育与文化 种下读书与爱乡的种子
结合流动儿童学习需求,团队打造“学科方法+地方文化”双轨趣味课堂。语文以“六维训练法”为纲,通过“看图猜成语”游戏激发兴趣,一名坚持写日记、整理错题的儿童三次猜中答案,赢得满堂赞叹,也展示了努力的魅力;数学课堂围绕“计算筑基、错题复盘”等策略,穿插“学数学,乐趣无穷”的鼓励话语,将抽象公式转化为“寻宝游戏”;英语教学则拆解“看听圈写读”五步学习法,引导孩子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运用”。
同时,讲解贵州文化专题。课堂通过视频铺展喀斯特峰林的层峦叠嶂、黄果树瀑布的飞流直下,配合酸汤鱼的酸辣鲜香、丝娃娃的清爽口感解析,苗银的叮当脆响与侗歌的婉转悠扬展示,让孩子们直观触摸家乡的地理肌理与文化脉搏。团队结合实景细节引导观察生活中的文化印记,从晨雾中的山影到节庆时的歌声,将乡土之美转化为可感知的成长养分,让“好好学习看山河”的信念如晨露浸润心田。
服务站里的“家” 陪伴中见证成长
小小的服务站,却蕴藏着大大的爱。孩子们在搭积木、画画、运动、学习中相互陪伴,在工作人员的照护、教育下茁壮成长。随着活动推进,孩子们逐渐放开拘谨,主动参与互动、分享想法,服务站已成为他们结交朋友、快乐成长的“第二个家”。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玩耍、成长,其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珍贵的友谊和快乐的童年记忆。有孩子们在的时候,服务站总是笑声不断,热闹非凡,已然成为社区里最温暖的一角,见证着孩子们一点一滴的成长和进步。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政策落地与基层服务的结合,为流动儿童提供精准关爱,也为后续关爱服务积累了实践经验。团队成员表示,将持续关注流动儿童需求,用专业服务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