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新贵”崂山茶叶:山海雾韵铸就江北名茶
南茶北引
70年前,一场跨越南北的茶树“迁徙”在青岛崂山拉开序幕。1959年,崂山区首次试种0.2亩茶树,面对严寒气候与土壤差异,茶农与科研人员历经数年探索,终于在1964年成功培育出适应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茶树品种。这一壮举不仅打破了“北纬30度以北无法规模产茶”的传统认知,更让崂山绿茶以独特的“叶片厚、豌豆香、滋味浓”特质,填补了北方规模化产茶的空白。
崂山茶的成功,源于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背靠崂山山脉,面朝黄海,云雾缭绕的山峦与湿润的海风,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20世纪70年代起,崂山区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引入现代栽培技术,推动茶产业从零星试验走向区域支柱。进入21世纪,当地通过政策扶持与科技创新,加速茶业升级:标准化茶园建设、有机种植推广、智能化加工设备引入,让崂山绿茶的品质与产量实现双突破。

图 1 崂山茶智能化加工现场
2024年,崂山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跃升至17.58亿元,四家本土茶企跻身全国茶业百强,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昔日“南茶北引”的艰难探索,已化作带动乡村振兴的“黄金叶”——茶产业辐射带动万余农户增收,茶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江北第一名茶”香飘万里,成为青岛乃至山东的一张亮丽名片。昔日的试验田,如今已书写出中国茶业的“北疆传奇”。

图 2 崂山绿茶种植基地
茶香文旅
依托“江北第一名茶”品牌,崂山绿茶正引领茶乡文旅融合新路径。2025年崂山茶节期间,王哥庄街道推出“山海茶飘香·馒游王哥庄”主题活动,串联茶园观光、茶艺体验、绿茶馒头非遗展示等场景,吸引游客沉浸式感受茶文化魅力。沙子口街道则通过“龙头企业+联盟+基地+茶农”模式,推动万里江等6家茶场组建产业联盟,发展订单农业,促进茶农增收。

图 3 文旅茶田实践采青
文旅体验升级的同时,崂山区创新推出“茶韵崂山·创意打卡行”线路,设计茶田音乐会、茶乡露营、非遗文化市集等七大板块,联动五大茶园景点,打造热门旅游话题。据统计,2024年崂山茶节吸引游客50万人次,拉动旅游收入2亿元。此外,茶文化研学项目、国潮文创产品(如茶树花啤酒、茶香佩)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文旅消费场景。如今,崂山茶已从“一片叶子”蝶变为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乡村振兴于一体的“亿元茶业”,成为激活区域发展的“绿色引擎”。

图 4 崂山茶节
品牌新生
在“南茶北引”70周年之际,崂山绿茶正以科技创新重塑品牌形象。2024年,崂山区联合青岛农业大学成立“崂山茶产业创新团队”,成功培育“崂茶11号”等7个国字号新品种,填补本土茶树种质资源空白。团队研发的“崂山龙须”“崂山凤羽”高端品系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崂山红茶价格跃升至每斤千元,带动茶农增收30%。
标准化生产与数字化管理同步升级。崂山区制定《崂山龙须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技术规程》,启用“崂山茶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追溯。政策层面,2024年出台《崂山茶产地证明标识管理实施方案》,为茶叶赋予“数字身份证”,有效遏制假冒伪劣问题。品牌传播方面,“一杯崂山茶·万般青岛美”口号联动青岛马拉松等城市活动,茶文化节直播观看量突破300万,进一步提升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至17.58亿元。如今,崂山绿茶正以科技赋能、文化赋魂,迈向品牌化、高端化新阶段。
茗韵道风
崂山云雾间,茶香与道韵自古相融。相传,道教全真派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在崂山修行时,便以山泉水烹煮当地野茶,悟“天人合一”之道。此后,崂山道士沿习种茶、制茶之法,将道教“顺应自然”的理念融入茶树栽培——依山势择地,不施化肥,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采摘,形成独特的“道茶”传统。
明《崂山志》记载,太清宫道士培育的“云雾茶”曾为贡品,其制作工艺暗藏道教玄机:杀青需“火候如炼丹”,揉捻仿“太极阴阳转”,烘焙讲究“虚静守一”。品饮时,道士们更以茶喻道,谓“一叶入盏,如道归心”,使饮茶成为修行的一部分。

图 5 道家养生崂山野茶
如今,崂山绿茶仍延续着这份文化基因。茶园多分布于道观周边,茶农沿用道士传下的“依山傍水、适季而收”古法,茶形似雀舌,汤色清澈,滋味回甘中透着几分淡泊,恰如道教“清静无为”的旨趣。一杯崂山茶,饮下的不仅是山海灵气,更是千年道韵的沉淀。
从“南茶北引”的拓荒之举,到茶香浸润文旅肌理,从品牌焕新的时代突围,再到千年道韵与一叶清茶的相生相融,崂山绿茶的故事,始终镌刻着山海的磅礴与人文的深邃。
如今,这片曾在道士指尖流转、在拓荒者手中扎根、在文旅融合中飘香、在品牌创新中绽放的茶叶,早已超越了饮品的范畴。它是崂山人敢为人先的精神注脚,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文化符号,更是山水与人文共酿的生活诗篇。
未来,当更多人捧起一杯崂山绿茶,品味到的,将不仅是北方茶的醇厚回甘,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坚守与创新——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更广阔的天地走去,让每一缕茶香,都续写着崂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