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百千万•青春助农 | 华南师范大学“罗阳禾硕”实践团 探索惠州博罗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时间:2025-08-28     阅读: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罗阳禾硕”实践团

校政企共话罗阳:农文旅融合驱动城乡协同新实践

为深化校地企合作,推动乡村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7月25日,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罗阳禾硕”实践团于惠州博罗县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校政企协同赋能“百千万工程”——博罗乡村振兴三产融合与研学发展座谈会,围绕“赋能乡村振兴,共促三产融合”展开深入探讨。学院代表、政府部门及农业种植大户齐聚一堂,共商资源整合、品牌建设与产销对接等关键议题,探索博罗乡村振兴新思路。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奕华、产业学院院长左小明、团委书记张雨,罗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运添、罗阳街道综合事务中心主任陈冠礼、市青联常委邹荣俊、承粮陂村村委会副主任张绍荣、三徐村农业村委干部黄金满、种植大户徐玮崇等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图 1 校政企座谈会现场
会议中,双方深入探讨了罗阳街道的现状。罗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运添,表达了与校方建立合作、共促罗阳发展的意愿。街道综合事务中心主任陈冠礼、承粮陂村村委会副主任张绍荣则指出当前品牌弱、机械化程度低等农业痛点,介绍当地正在推进的连片耕地建设,建议学生结合学院特色参与包装设计、运营及宣传拓展。市青联常委邹荣俊介绍了博罗”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情况,并强调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推进乡村振兴。同时,荔枝种植大户徐玮崇也表达了依托高校设计团队打造突出生态特色品牌的期望,建议后续深化产业链, “实事求是” 运营品牌,前期公益孵化,再走向常态化商业化。

图 2 当地领导干部与实践团交流
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国际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奕华表达了与地方建立长效合作意愿,将发挥学院 “新商科” 与国际化优势,培训三下乡实践团队,定期开展直播助农,将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持续与博罗相关单位合作助力农产品 “走出去”。产业学院院长左小明、团委书记张雨建议打破产业壁垒、融入地方产业生态、扩大宣传,提出依托学院新媒体专业,开展常态化直播助农以提升农产品销量。

图 3 实践团与政企双方交流
会议就“禾研共兴”发展路径达成共识,研学品牌需兼顾公益属性与市场化运作,持续整合高校智力资源、政府政策支持与地方产业需求,推动项目落地生根。各方表示,将引导青年力量扎根田野,盘活农业资源价值,为博罗“百千万工程”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4 会议结束合照留影

田间园地齐发展:乡村专题调研解码发展新路径

实践团深入博罗县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聚焦特色产业升级与乡村发展路径探索。
在象山药王谷,实践团在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奕华等人带领下实地考察南药基地。相关负责人洪乾睿介绍,当地依托优质南药资源,推行“联农带农”模式,推动中草药产业链发展,让“药田生计”转化为百姓增收的甜蜜果实。

图5 实践团进入大棚参观
在罗阳街道三徐村荔枝采摘园里,种植大户徐玮崇分享果园发展规划,拟打造集生态种植、采摘体验、研学教育于一体的“鼎力大世界”农文旅综合体,以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而在承粮陂村,实践团走访了10余户农户,了解到该村水稻、花生产业模式较单一,农户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提出通过加强“知识下乡”“信息下乡”,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与乡村旅游联动,拓宽增收渠道。

图 6 实践团对荔枝园进行调研

图7 调研小组的采访当地村民
实践团成员将课堂所学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既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也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本领。从药王谷的苍翠山林到荔枝园的累累硕果,从田间地头的深入对话到头脑风暴的智慧碰撞,这场跨越校园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为博罗乡村振兴书写着青春答卷。
 

校地共研农耕教育:创新课程体系双轨共育

“罗阳禾硕”实践团完成了农耕文化系列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对设计的研学课程进行落地,在惠州博罗党群服务中心和承粮陂村开展理论实践课堂。理论课堂上,队员们开展《米饭成长记》绘本阅读课,讲述了水稻从育种、插秧到抽穗、收割的生命周期,使孩子们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设计“我是小农夫”情景表演,学生分别扮演稻苗、青蛙、螟虫和稻草人等角色,了解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稻谷绘丰年”活动,提高学生美育和创造力。

图 8 队员为小朋友讲解农耕知识

图 9 小朋友们演绎情景剧 

图10:队员教小朋友制作稻谷画
“丁香的功效是什么?”中草药讲堂上,队员介绍丁香、白芷、黎檬、荆芥等中草药的外观特征和药用功效,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闻嗅等感官体验了解中药文化。而在多元的消防安全与趣味实验课堂,队员通过游戏互动和动手实验,提高了学生安全意识与科学思维。

图 11 队员讲解中草药知识

图12队员带领小朋友开展消防安全竞赛

图 13 队员演示科学小实验
理论授课的余韵尚存,实践课堂已延伸至阡陌纵横的田间。头戴草帽、挽起裤腿的孩子们在队员带领下,化身“小农夫”开启劳作初体验。“握紧根部、协调用力、抖落泥土”,稚嫩的小手攥住粗壮的花生藤,伴着此起彼伏的“嘿哟”号子,沾着新鲜泥土的花生串接连破土而出,饱满的果实引得孩子们惊喜连连,汗水与泥土气息交融,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劳动画卷。而在药王谷,孩子们将薄荷、石菖蒲等中药材制作成香囊,“称粉、装袋、拉绳”,在实践中体验传统中医药文化。

图 14 村委干部和队员教小朋友辨别花生

图 15 队员带领小朋友拔花生

图16队员在大棚讲解草药

图 17 队员讲解香囊制作步骤
实践团将课堂教学延伸至田间地头,着力于“理论+实践”的沉浸式研学模式,既通过课堂讲解普及农耕知识,更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土地温度,感受春华秋实的生命律动,有效激发了学员对农业生产、自然科学及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土地、尊重劳动的种子。

乡域协同共兴:直播文创多手段激活乡村发展新势能

七月的惠州博罗,暑气蒸腾,却挡不住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实践团聚焦博罗承粮陂村特色农作物推广,在微信、抖音等平台启动线上直播活动。直播中,团队以趣味讲解串联农作物知识科普,同步开展互动问答、福利放送等环节,不仅带动账号浏览量增长近1000,更助力提升罗阳特色农作物品牌的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

图 18 实践团成员直播
直播现场,实践团成员化身 “新农人主播”,以 “一粒米的蜕变” 为主线,从晶莹剔透的生米展示到热气腾腾的熟饭品鉴,“米粒修长如丝,蒸煮后油润透亮,口感软糯回甘”,队员们结合承粮陂村绿色种植的独特优势,将产品特性转化为可视化体验,全方位呈现香丝苗米的优质品质,引得屏幕前的观众纷纷留言,“看饿了”“马上下单”。

图 19 队员试吃大米
 在产品推广上,针对传统农业领域普遍存在的“有产品缺品牌、有资源缺体验、有文化缺传播”痛点,实践团创新提出“农业+文创+研学”融合发展路径。团队深入挖掘承粮陂村农耕文化内涵,通过打造“小穗” IP 形象及“四时景”系列文创产品、推出原创《米饭成长记》绘本等行动,丰富文创产品矩阵;同时以文化赋能农产品包装设计,通过深度挖掘地域文化故事,让农产品从单纯商品升级为文化载体,有效提升附加值。融入稻田风光、农耕场景的特色包装,不仅提升产品辨识度,更成为传递乡村文化的载体;原创《米饭成长记》绘本以童趣视角讲述稻米生命周期,既科普粮食生产知识,又厚植惜粮爱农情怀,让助农行动兼具温度与深度。

图 20 文创设计

图 21 队员展示绘本

图 22 队员讲解包装设计
在广东省 “百千万工程” 的壮阔版图上,博罗县以全国百强县的坚实底气与创先类典型县的先锋姿态,正书写着城乡协调发展的新答卷。当华南师范大学“罗阳禾硕”实践团的青春足迹印刻在这片沃土,知识赋能与乡土实践碰撞出璀璨火花——校政企协同搭建的产教融合平台,让资源聚合更具效能;“理论+实践” 的农耕课程体系,让乡土文化基因在研学中扎根;直播引流与文创赋能的双轮驱动,更让农文旅融合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这场校地共生的实践,不仅为承粮陂村注入了产业升级的新动能,更勾勒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清晰路径。青春智慧与乡土沃土的持续对话,也终将在城乡协同发展的画卷上,晕染出更动人的色彩。

图 23 实践团合照

图 24 实践团与小朋友药王谷合照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