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姑苏声影,传承非遗文脉 ——苏城学子用镜头与耳朵“存档”城市声音记忆
2025年7月1日至7日,苏州城市学院“音影博物馆”实践团队走进苏州古城区街巷,开展“非遗声影档案”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学思践悟”新时代青年使命为引领,通过田野调查、影音收集、深度访谈等形式,系统记录苏州传统声音文化,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守正创新,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弘扬其当代价值”。文件强调,要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加大传播普及力度,尤其鼓励青少年参与非遗保护实践,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遗资源丰富,昆曲、评弹、苏绣、制扇等多项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在苏州市“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推动非遗数字化保存与活态传承的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苏州城市学院“音影博物馆”团队以实际行动响应政策号召,借助专业影音设备,走进街巷市井,系统采集、整理苏州传统声音,为非遗的可持续传承留下真实、鲜活的一手资料。
本次实践聚焦“苏州的声音,团队走访了平江路、观前街、网师园、寒山寺等文化地标,同时深入葑门横街等市井生活区。他们用专业设备,用心捕捉并记录下那些承载城市记忆的独特声响:评弹艺人指尖流淌的三弦清音、昆曲水袖翻飞间的婉转唱腔、园林深处清脆的鸟鸣与穿林打叶的风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葑门横街,队员们完整收录了售卖“水八仙”之一鸡头米的老手艺人那一声声韵味悠长、极具辨识度的吴语吆喝——“阿要鸡头米……”,这充满烟火气的叫卖声,瞬间唤起了无数老苏州人的共同记忆。而在横街深处一家不起眼的钟表修理铺,镜头则对准了专注修复传统苏钟的老匠人。伴随着细小的金属工具与精密齿轮的轻微敲击、调试声,队员们见证并记录下这份需要极大耐心与精湛技艺的“时光守护”。这些声音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姑苏声景记忆。
除了声音采集,团队还与非遗传承人、社区文化工作者展开深入交流。在评弹演出后台,成员们与评弹表演者围坐探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在社区文化驿站,他们深入了解基层在非遗普及方面的创新做法一位非遗专家在访谈中表示:“年轻一代的关注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既要守住老手艺的精髓之‘魂’,也要探索符合时代的新表达之路。” 这些走访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无论是葑门横街的鸡头米叫卖还是苏钟修复,都是鲜活的、流淌在日常生活里的非遗。团队成员表示:“当老艺人的指尖在三弦上拨出第一个音符时,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非遗的温度。”
此次活动成果丰硕,不仅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音影素材,更显著提升了队员们的调研能力与社会洞察力。团队后续将对收集到评弹、昆曲、特色吆喝、传统手工艺操作声等丰富素材进行系统整理,制作成“姑苏声影图鉴”线上展览,并结合访谈内容形成非遗传承建议方案,切实推动实践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持续动力。
图文:“音影博物馆”实践团队
审核:朱一丹 王帆 李禛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