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8月14日,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华吟雅诵”与“华韵徐行”暑期实践团队22名师生深入浙江金华武义县,开展了为期38天的文化传承实践。团队以华调吟诵为特色,将非遗技艺与诗歌教学相结合,累计开展三期共15天现场教学,为当地孩子带来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同时让文化传播和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古韵新声:华调吟诵激活诗歌课堂“岩岫接青云,松湫雨露荣……”课堂上,古音袅袅,平仄起伏。团队成员以《榅样山》等本土诗歌为教材,逐句阐明诗歌含义与创作手法,逐字解析音调规律,引导孩子们通过吟诵感受诗词情感、品味古调诗吟。高调激昂、低调深沉,孩子们在“猜猜情感”环节踊跃尝试——“我想用轻快的调子吟,因为诗里的山像在跳舞!”童言稚语中,诗歌的韵律之美悄然浸润。
以文化人:从技艺传授到美育启蒙 团队成员表示,“华调吟诵不仅是非遗技艺,更是情感表达的载体。”他们细致解析每个诗词的音调,不仅传授技巧,也传递着作者诗词背后的思想情感。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创新设计“观察——感知——吟唱”教学链,让孩子们先观察诗中景物,再通过音调变化传递情感。孩子们在模仿中亲身体验:看似简单的音调,要唱出和谐的曲子也需努力的练习。当成功用华调完成一段曲子时,孩子们坚持的眼神里,已悄然多了一份趣味——“原来诗歌,可以有不同的声音”。
文化传诵:让华调在传承中焕发时代光彩中国计量大学“华吟雅诵” 与“华韵徐行” 暑期实践团队的38天武义实践,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承活动,更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通过将华调吟诵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诗歌教学有机结合,团队实现了传统文化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跨越式发展。
落实到具体实践上,团队成员所设计的“观察——感知——吟唱”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华调吟诵不只是作为一者概念性的名词,令新生代社会接班人们望而生畏,而是活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拉近古韵与新声彼此的距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华调吟诵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潜能,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悉,团队成员将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与帮助下,继续开展传承华调诗吟的相关活动,整理资料,总结经验,并传承给下一支唐诗暑期社会实践小队。正如团队成员所言:“38天的实践只是起点,我们希望让更多孩子听见诗歌里的中国声音。”
非遗传承需要守正创新——既要守住传统的根脉,又要用创新的方式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当传统文化遇上青春力量,当非遗技艺融入现代教育,文化传承就找到了最生动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