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火把耀彝乡,油情谱新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芒彝韵·油润新声实践团赴云南楚雄助力非遗传承纪实

    时间:2025-09-05     阅读: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芒彝韵·油润新声实践团
        2025年7月下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芒彝韵·油润新声”实践团奔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开展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紧紧围绕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儿童科普载体创新、护林防灾智慧联动、民族团结温情传递四大主题,通过深度访谈、互动教学、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瑰宝的保护与传承路径,以青年智慧赋能乡村振兴,让石油学子的“铁人精神”与彝乡炽热的“火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谱写“油火同脉”的时代新章。
火把寻源:深探非遗根脉,传承彝乡薪火
       实践团以“火把精神”为指引,先后走访21位非遗传承人,涵盖羊皮鼓舞、花灯、《阿鲁举热》英雄史诗、三弦舞、笛子、葫芦笙、彝绣等七大类别,其中包括国家级传承人2位、省级2位、州级3位、市级14位。71岁的国家级花灯传承人陈申华深情讲述花灯的历史脉络,并现场示范教唱经典曲目《挂枝》,句句传情、韵润心田;国家级羊皮鼓舞传承人何应贵则亲自向团员演示传统鞣皮技艺,一举一动尽显匠人风范……老艺人们矢志不渝的坚守与历久弥新的匠心,深深打动了实践团,也让这些承载时光的非遗技艺在当代继续绽放光芒。
                                                              实践团与彝绣传承人合影
 实践团采访国家级花灯传承人陈申华

何应贵团队表演羊皮鼓舞(左一为何应贵)
 
彝族左脚舞展示
       在紫溪镇板凳山原生态火把节现场,实践团参与搭建数米高的主火把台,全程见证庄严的“请火神—取火种—祭火神—送火神”传统仪式,深切感受彝族火文化的精神内涵。团队还赴元谋文化馆与元谋人遗址博物馆参观学习,从170万年前的远古化石到现代文化陈列,系统追溯文化根脉,为非遗传承筑牢历史根基。
 
板凳山原生态火把节
 
实践团参观元谋文化馆公开栏
 薪火育苗:点燃童心梦想,融合非遗与安全
        在河硐村,实践团化身“文化火炬手”,精心打造“火把课堂”,将以走访采集到的非遗技艺生动带给孩子们——通过影像重现传承人表演的花灯选段与英雄史诗《阿鲁举热》,带领他们深入彝族绚烂的文化根脉。团队创新开设“火纹傩面工坊”,让孩子在破解气象谜语中收集材料,将山火预警标识创意绘入传统傩面,于趣味互动中筑牢防灾意识。
 
实践团介绍彝族非遗文化
 
“火纹傩面工坊”合影
        此外,实践团还围绕“气象科普+安全教育”设计系列特色活动:带领学生动手操作油水分离实验、制作天气瓶,开展“虎傩晴雨牌”互动游戏与“气象防灾四格画”创作;还将英雄史诗《阿鲁举热》改编为情景剧,巧妙植入防灾避险剧情,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自然树立安全观念,实现文化传承与安全教育的双向滋养、双向赋能。
 
油水分离小实验展示

实践团带领小朋友制作“天气瓶”
 
实践团与小朋友共绘“气象防灾四格画”
 
河硐村儿童表演《阿鲁举热》情景剧
 火眼护林:守护青山绿野,传承守护智慧
       实践团深入楚雄市彝海街道,化身“防火侦察兵”,与坚守一线的护林员开展深入交流,系统调研“天—空—塔—地—人”五位一体监测体系。团队悉心记录61岁赵家能“看烟辨火险”的四十载经验与59岁程文运推广“防火码”的动人故事,并将这些宝贵的一线智慧整理成防灾减灾宣传册,让传统防火经验焕发新声。团队还拜访楚雄市应急管理局,全面学习“监测—预警—响应”全链条机制及分层宣传模式,积极推动传统防火智慧与现代科技手段深度融合,筑牢森林防灭火的基层防线。
 
彝海街道护林工作人员介绍林业APP
 
实践团采访楚雄市应急管理局科长
火暖聚情:凝聚民族同心,传递青春温度
        在楚雄市开发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化广场”,实践团通过实地观摩和深度交流,积极探索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从“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雕塑与彝族火把节点火仪式中,深刻感受到多元文化交融所焕发的精神共鸣。团队成员认真观察宣传栏如何将彝族传统纹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结合,从中领悟“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的时代内涵。
在河硐村,实践团开展“温暖记录”行动,为老人拍摄一张张“幸福照”,并于照片背面亲手书写祝福;走访农户过程中,将满载情意的照片送至老人手中,以镜头和文字温暖彝乡暮年,用实际行动弘扬敬老风尚。
 
实践团参观“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雕塑
 
 
实践团为河硐村老人拍摄“幸福照”
 
实践团为老人手写祝福
        实践团以火把为炬,探源非遗传薪火;以童心为田,播种安全启未来;以青山为卷,书写护林新智慧;以温情为笔,绘就团结新图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芒彝韵·油润新声实践团将继续以“铁人护火”之志,守护彝乡文化薪火,让青春在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灼灼燃烧、光芒永驻。
 
实践团与河硐村小朋友合影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