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大力号召下,南京师范大学的
“禁渔护江清水阔,兴业育鱼绿梦长”——长江生态保护寻访实践团先后于2025年7月22日、7月23日、8月1日、8月8日以及8月15日奔赴长江沿岸多地开展社会实践。团队在开展全面的
专项调研的同时,走进无锡市山北街道会北社区、江阴市澄江便民服务中心以及江阴市高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个社区,累计开展5次
社区公益宣讲课堂,向大众科普“长江禁渔”政策,践行生态保护理念,助力长江禁渔和生态保护的持续推进。
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启动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渔政策,这是我国为应对渔业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濒危物种锐减等问题而实施的重要生态治理举措。
为了解公众对禁渔政策背景、实施细节与生态意义的了解程度,评估政策宣传的覆盖广度与理解深度,进一步探讨公众在生态治理中的参与意愿与实践可能,团队成员面向苏锡常地区群众
发放自编问卷,涵盖基本信息、政策知识、态度倾向和传播反馈等多项指标。
通过问卷调查,团队共回收110份有效问卷。受访群体以18-30岁的年轻人,特别是学生为主。调查结果显示: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虽然在社会上已有较广泛传播,但对公众而言,其信息多停留在“听说”层面,真正理解政策的背景、具体措施和生态意义的人仍占少数。公众知其有此政策,但对其如何实施、为何实施、实施后有何效果,还缺乏深入认知。
基于此问卷基础,团队成员结合苏锡常地区与长江间的紧密联系,挖掘社区教育资源的宣传潜力。实践团成员希望通过
“理论+实践”双向开展模式,向社区群众进一步普及长江十年禁渔政策。
2025年,长江“十年禁渔”迎来实施十年将半的重要节点。长江生态保护寻访团立足
苏锡常地区,紧扣
长江生态与区域绿色发展的深厚纽带,精心策划
理论宣讲课程,聚焦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鱼类资源之丰、禁渔的必要与紧迫、十年禁渔的累累硕果及特有鱼类的独特风采。团队走进社区课堂,为少年儿童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播撒守护母亲河的绿色种子,传递“共抓大保护”的坚定信念。
在
“鱼跃长江 绿梦共生”课堂中,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观看人民日报发布的视频《长江禁渔,江豚的回家路还有多远?》。憨态可掬的江豚引来孩子们阵阵惊叹,展现出禁渔政策为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带来的生机。
团队成员们通过
趣味问答、
模拟情景、故事讲解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介绍了“母亲河”长江的哺育之恩。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过度的捕捞,长江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破坏。
队员们向孩子们强调,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正是旨在通过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给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一个休养生息、自然恢复的时间和空间,扭转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长江大保护的战略目标。实施“十年禁渔”政策以来,长江流域治理成效显著——水清了、鱼多了、江豚的微笑更常见了。孩子们听得入神,清澈的眼眸里闪烁着对母亲河的关切,也认识到了禁渔政策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之大。
在理论讲解的尾声,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齐声朗读关于长江禁渔的重要内容。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仿佛为滚滚大江注入了新的守护力量,让禁渔的理念在每一颗年轻的心田生根发芽。
为了激发孩子们对长江禁渔政策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团队成员精心设计了
趣味手工课程,让每个孩子在色彩与创意的乐趣中,自主思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在无锡市会北社区和江阴市高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团队通过
拼贴画的创意形式,设计了
“我为鱼儿建个家”手绘创作课程,引导孩子们运用长江鱼类贴纸与水彩画笔,构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长江生态环境,从而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孩子们兴奋地将中华鲟、胭脂鱼等贴纸贴在卡纸上,再用水彩笔和蜡笔,尽情描绘心中鱼儿的美好家园。清澈见底的江水、摇曳生姿的水草、自由嬉戏的鱼群……一幅幅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拼贴画,寄托着孩子们对长江生态恢复的纯真期盼。
来到江阴市澄江便民服务中心,实践团成员们将活动形式进行了创新升级,从
平面绘画跃迁到
立体手工,带领孩子们制作
“母亲河生态园”粘土相框画。
孩子们有的细心揉捏“长江鱼”,有的精心塑造蜿蜒流淌的“长江水道”,有的用心搭建水草……活动现场充满专注与欢乐。一个个栩栩如生、立体生动的“长江生态园”在孩子们灵巧的小手中诞生,对“母亲河”的情感也变得更加立体而深厚。
理论讲解与手工实践两场活动紧密围绕
“认识长江、理解禁渔、保护生态”的核心目标,呼吁小朋友们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团队为踊跃发言的“环保小卫士”准备了江豚玩偶奖励。孩子们对玩偶爱不释手,纷纷表示要做长江保护的“小宣传员”。活动后收集的反馈问卷显示,群众对于本次科普小课堂的满意度达100%,社区工作人员和家长高度赞扬活动寓教于乐,把保护意义深植孩子们心中,效果远超理论宣讲。
通讯员:陈玠伊 陆佳怡
图片:陆佳怡、杨星炫、黄子凌、曹艺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