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北师范大学“云端甜蜜电商助农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皖北大地,这支以文学院学子为骨干的队伍,以文字为笔、文化为墨,在田野间书写青年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水”。
一、专访见初心:基层干部与创业者的 “乡土答卷”
实践队首站专访基层产业推动者与青年创业者,仅用简短交流捕捉核心故事——一农农业砀山梨园负责人周磊“高于市价20%收梨”的保底价承诺、带动200余户脱贫的初心,优菓农业返乡青年张凯为玉米研发“六小时鲜境”锁鲜工艺、盼“土疙瘩长文化附加值”的坚守。这些质朴情怀未作过多铺陈,却成为后续《砀山梨文化口述史》的核心素材。

图1:实践团队与一农农业负责人合影
二、直播赋新力:梨与玉米的“文化出圈双奏”
(一)玉米直播:锁鲜工艺裹着农耕情
在优菓农业玉米基地,直播镜头转向张凯培育的甜糯玉米。队员手持真空包装的玉米,特写包装上“两季耕耘,一捧甜糯”的文案,讲解背后的“六小时鲜境”工艺:“玉米离地后6小时内完成分级、真空、杀菌入库,就像给农耕智慧‘锁鲜’,让大家尝到刚摘的甜!”
直播中,学子们还结合农时知识,介绍“春播选种、夏管控温、秋收锁鲜”的全周期种植逻辑,将张凯“记挂老家玉米甜糯,返乡助农”的初心融入讲解,让观众不仅想买玉米,更读懂“农民孩子守乡土”的情怀。最终,玉米直播订单突破300单,不少网友留言“为这份乡土初心下单”,再次印证“文化赋能农产品” 的力量。

图2:优菓农业培育出的优质玉米

图3:优菓农业的加工瞬间

图3:优菓农业培育玉米讲解
(二)酥梨直播:千年文脉融于一口甜
“家人们看这颗砀山梨!黄河故道沙碱地孕育它,300年‘梨树王’守护它,每口甜都是历史的回甘!”直播间内,队员薛依婷手持酥梨,将梨箱上“砀山古梨园”印章推近镜头,同步讲述“梨树王”的传说。不同于普通带货,学子们提前撰写文学脚本,把“青皮缀枝”的梨园景致,转化为“青梨凝露承朝露,古木盘根载乡愁”的诗意表达;果农试吃时,穿插“早熟、中熟、晚熟三品错峰”的种植智慧,让农时经验变“文化知识点”;展示冷库时,延伸讲解梨膏、梨汁深加工如何延续梨文化生命力——既说“卖梨”,更讲“梨文化”。
这场直播成功实现了“卖产品”与“传文化”的双赢;而直播中穿插的周磊“保底价守农户希望”的故事,正是从专访素材中提炼,让文化传播有了情感温度。

图4:实践队开展公益性直播
三、馆中挖瑰宝:非遗与文艺的“当代新生”
为让文化赋能更有根基,实践队简短走访砀山县博物馆与民间美术馆,挖掘梨木雕刻、砀山年画等非遗资源——博物馆里“以梨固沙”的古图谱、美术馆中“梨花仕女”梨木雕刻、“梨园丰收图”年画,成为学子们的“设计灵感库”。
图5:“壹号梨园”牌坊前合影
基于文学专业审美,队员们将非遗元素转化为实用包装:把梨木雕刻的梨花纹样印在砀山梨礼盒上,将年画里的丰收场景融入电商宣传图,让原本“藏在馆里”的非遗,变成农产品“会讲故事”的名片。这一设计既呼应了“以文学审美挖掘非遗价值”的目标,也让周磊、张凯“让农产品有文化附加值”的初心落地。

图6:砀山梨深加工产品
四、青春赋新能:文学院的“乡村振兴答卷”
此次实践中,文学院学子紧扣核心任务,交出扎实的“乡村振兴文化答卷”:他们将专访中周磊、张凯的情怀故事系统化,撰写成《砀山梨文化口述史》,为乡土文化留存鲜活档案;以文学审美挖掘非遗与农产品的关联,设计出有温度的文化包装与直播脚本;更以出色的沟通能力搭建桥梁,让直播不仅是卖货渠道,更成为传播乡土文化、吸引外界关注乡村的窗口。
正如队员陈天晴在日志中所写:“乡村振兴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我们用文字记录情怀,用直播传递文脉,就是要让乡村的‘魂’立起来,更要让青春的‘力’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