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古道新声,语润乡兴”实践队
甘南卓尼完冒镇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总结
(基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视角)
为期十二天,山东大学“古道新声,语润乡兴”实践队深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完冒镇,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抓手,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从乡村振兴五大维度总结如下:
一、产业振兴:语言赋能,打通特色产业出山路 实践队聚焦本地特色产业,通过推普为其注入新动能。
深入根沙村,指导村民准确掌握“藜麦(límài)”、“羊肚菌(yángdǔjūn)”等特色农产品名称的标准发音,为电商销售、商贸谈判扫清语言障碍。
专访完么布藏族木艺工坊,深入剖析普通话在其创业、生产、销售全流程中的关键作用。普通话帮助其高效对接政策、联系客户(远至京沪)、开展直播带货、签订定制合同。
参观本地合作社,了解其集中销售藜麦、牦牛制品等特色产品的运营模式,实践队就产品包装说明、线上平台客服用语、与外地经销商合同洽谈等环节进行了普通话应用辅导,助力合作社“抱团出海”,提升市场竞争力。
走进牧民家庭牧场,了解牦牛养殖现状。围绕“牦牛肉干”、“酥油”、“奶制品”等产品,开展产品名称发音、品质描述、线上销售话术的简易培训,为家庭牧场未来拓展直销、民宿旅游等新业态预先铺设“语言桥梁”。
协助梳理产品故事,表示将帮助设计普通话宣传文案,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人才振兴:教育筑基,培育本土未来力量 将推普与教育紧密结合,聚焦本地青少年和青壮年人才培养。
在完冒镇九年制学校开设朗诵、书法、诗歌赏析、数学科普、化石知识、普通话音标等多元课程,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通过诗歌课(《我爱这土地》、《再别康桥》)引导孩子们抒发情感、树立志向(如“用普通话把牦牛茸卖到全国”)。演讲比赛策划(“我的声音,世界的桥梁”)旨在搭建平台,激励自信表达。提升了少年儿童语言能力与综合素养,为阻断“因言致贫”、培养未来建设者打下坚实基础。赋能青壮年掌握就业技能,促进本土人才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振兴:双向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尊重并融合当地文化,推普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再别康桥》赏析课巧妙引导孩子将“康河星辉”与高原星河嫁接,用本土经验理解经典,树立文化自信。“文化抗战”课讲述老舍等先辈故事,厚植家国情怀。
入户推普时,队员主动学习并使用“突及其(谢谢)”等藏语日常用语,以真诚赢得信任,推动村民从“被动学”转为“主动支持”。
成功举办朗诵比赛,孩子们用普通话深情诵读经典;创新融合《强军战歌》手势舞与《稻香》藏舞元素;开展锅庄舞教学互动的“双向奔赴”,生动体现了普通话与民族文化的美美与共。
开营第一天即了解藏族“吉祥八宝”壁画、“风马纸”(隆达)习俗,感受藏族文化深厚底蕴。推普并非替代,而是赋能。在坚定守护藏族文化根脉的同时,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享与共情,有效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生态振兴:语育结合,共建绿色和谐家园 将推普融入生态环保实践,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参与环保实践:亲身参与完冒镇每周二的“生态安全礼拜日”活动,与村民一同捡拾垃圾,守护黄河源头生态。
推广生态理念:在劳动中用普通话交流,讲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守护“中华水塔”的重要性。村民用“草原干净了,黄河才清”的朴素普通话表达生态共识。
科普自然知识:支教课程中的《大自然的数学密码》、化石科普等,激发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热爱家乡的好奇心。
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工具,提升了村民和队员的生态环保意识,共同守护了高原的绿水青山,助力生态宜居建设。
五、组织振兴:协同发力,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实践队与当地基层组织紧密合作,助力提升治理效能。
紧密依靠当地组织:活动全程在村镇干部(如驻村书记)的带领、支持和协调下进行,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地。
赋能基层干部:入户推普活动重点帮助村干部和村民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政策术语,减少了政策传达和执行的偏差,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共建活动平台:与完冒镇中心小学等当地机构合作开展朗诵比赛、文艺展演等活动,增强了基层组织在文化活动和公共服务中的凝聚力和组织力。
成效:实践队发挥了高校学生的辅助和赋能作用,与当地基层组织形成合力,通过推普提升了基层干部的沟通能力和政策宣讲效果,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间接助力了组织振兴。
总结 十二天的实践,山东大学“古道新声,语润乡兴”实践队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深刻融入到完冒镇乡村振兴的宏伟实践中。队伍不仅带来了知识、活动和外部视角,更重要的是以一种尊重、平等、双向学习的姿态,与当地村民、干部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
推普工作犹如一把精巧的“木榫”,将古老的藏族文化与现代市场文明、将偏远的高原藏寨与广阔的外部世界、将个体的成长梦想与国家的振兴战略紧密契合地连接在一起。
这条推普之路,是山海情牵之路,是青春赋能之路,更是民族共融、乡村奔向美好未来之路。队伍的付出已然在高原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这些种子必将随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声波,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持续为甘南地区的乡村振兴贡献深远的力量。
作者:山东大学本科生 陈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