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流金,映照着财税学子热忱的初心;千峰叠翠,见证着协作共富坚实的足迹。今年暑期,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山海同行,协作共兴”实践服务团奔赴浙江省湖州市及下辖德清县、丽水市缙云县、金华市武义县三地,走访政府机关、乡村社区、产业园区与重点企业,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全方位梳理山海协作从政策设计到民生落地的转化路径,感知“山”与“海”如何携手共进、谱写共富新篇。
探访协作机制,触摸共富脉搏 实践团首站走进武义县发展和改革局,深入了解“产业飞地”与“消薄飞地”的运作机制。同学们惊叹于,永康-武义、海宁-武义采用“收益保底 + 税收分成”模式,已为武义带来超1.95亿元收益,落地项目5个,带动107个薄弱村实现增收,切切实实带来民生福祉。随后,团队走访王宅镇紫谷村和碗铺村,见证资金投入带来的乡村蜕变:基础设施提升、特色产业帮扶、文旅品牌打造……一个个鲜活案例,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山海协作不再是纸面政策,更是写在田野乡间的生动实践。
解码协作经验,感受政企合力 在德清,同学们系统了解山海协作二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与“湖州经验”——从产业帮扶、消费助农到民生共建,湖州与丽水携手书写了跨区域协作的典范。
走访县经济合作中心与浙江大姆山食品有限公司、深入调研“数智帮扶、消费帮扶、产业帮扶”三大机制如何落地、挖掘山海协作工作的组织机制、创新实践与优化方向……,同学们对山海协作的“精准性与可持续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既见证了省内山海协作在产业振兴、民生改善中的扎实成效,也捕捉到“政策优化”“技术赋能”“长效协作”等待解难题。“未来,我们将锤炼专业本领,为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助力共同富裕贡献青春力量,”团队队长陆艺嘉坚定地说。
走进企业乡村,直面机遇挑战 实践团继续奔赴丽水缙云,走访曼普实业、菲乐驰康复科技等企业,以及陇东村、前湖村等乡村,从微观与宏观层面体察协作成效与现实挑战。
在菲乐驰公司,同学们了解到“标准厂房租赁 + 绩效激励 + 用地保障”的创新合作模式;在陇东村,数字化水质监测系统和省平台对接让乡村治理更智慧;在前湖村,环境整治与文旅融合为村庄带来新机遇。但同时,人才流失、产业同质化、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也浮出水面。持续跟踪协作动态,为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助力共同富裕是实践团成员努力的方向。
十几天的调研中,同学们日行万步、访谈数十场,整理资料至深夜。他们用专业和热情记录数据、倾听民声、提炼经验,也在实践中重新理解政策温度与发展难题。
正如团队成员钱逸洲所说:“税收数据可以计量经济发展规模,却计量不尽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情感与牵挂;政策文件可以勾勒协作框架,却写不完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企业的奋斗故事。”这次实践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山海协作不仅是经济工程,更是民生工程、人心工程。
未来,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山海同行,协作共兴”实践服务团将继续深化调研成果,撰写高质量报告,为山海协作机制优化和乡村振兴推进献计献策。他们以青春之我,投身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脚下有泥、眼中有光、肩上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