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河海大学智能院实践队:讲如皋红色故事,传江海革命薪火

    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河海大学

  2025 年 7 月 12 日至 14 日,河海大学 “赤色传承・青春筑梦” 实践队赴如皋市开展为期三天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团队以 “激活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 为核心目标,串联 “社区宣讲 — 校园互动 — 场馆研学” 全链条,先后走进如皋市金鼎名城社区、如皋市第二中学、红十四军纪念馆 3 个场所,在实地实践中挖掘如皋红色历史内涵,为青年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积累实践经验。

社区忆峥嵘,老故事里话传承

  首站,团队走进如皋市金鼎名城社区。志愿者以 PPT 为载体,围绕 “如皋红色历史脉络” 展开宣讲:从早期党组织的秘密建立,到 1928 年如皋五一农民暴动的烽火燃起,再到 1930 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在贲家巷正式建军,用通俗语言搭配珍贵历史图片,将书本中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革命故事,吸引社区居民驻足聆听。

  图1:为老人宣讲现场图

  互动环节中,多位居民主动分享家中长辈的革命往事:有居民讲述祖父参与贲家巷暴动的亲身经历,还展示了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另有居民回忆父辈提及的抗日战争时期苏中三分区 “地下交通线” 故事。这些亲历者的记忆与宣讲内容相互印证,让红色历史从 “静态文字” 变为 “动态叙事”,实践队员李同学在笔记中写道:“居民口中的老故事,让红色历史有了温度,也让我更懂传承的意义。”

  图2:团队在宣讲地点合照图

校园播火种,青春誓言映初心

  7 月 13 日,团队转场至如皋市第二中学,聚焦高三 6 班学子开展 “赤色火种耀青衿” 主题宣讲。特邀的宣讲团团长、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吴昊,创新采用 “动态革命地图 + 三维复原场景” 形式,让红色历史更具冲击力:当地图定格在 1930 年红十四军建军场景时,志愿者详解贲家巷作为建军地的历史意义;当 PPT 切换至吴庄战役三维复原画面,学子们纷纷惊叹 “原来周末骑行的龙游河绿道,就是当年红十四军奇袭敌军的秘密通道”。

  图3:团队为同学播放相关视频图

  志愿者还特别讲述了如皋本地英雄于咸的事迹 ——1907 年出生于如皋镇涛区福兴庄的于咸,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如泰工农红军中担任重要职务,最终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此外,团队设置红色知识抢答环节,围绕红十四军历史、于咸烈士事迹设计问题,学子们踊跃举手,现场气氛热烈;在《红旗颂》旋律中,学子们将写满奋斗誓言的赤色卡片系上 “信念之树”,“六月考场即我的战场,当以笔为枪续写江海荣光” 的誓言,彰显红色精神对青春奋斗的激励作用。

  图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图

  座谈会上,实践队员结合大学生活,分享 “以红色精神克服学习困难” 的经历,鼓励学子以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面对高考压力。高三学子王同学说:“以前不知道家乡有这么多英雄故事,今后会以先辈为榜样,努力备考,高考后也想当红色讲解员。”

  图5:团队在宣讲学校合照图

场馆悟初心,红色地标续薪火

  7 月 14 日下午,团队带领部分高三学子走进红十四军纪念馆,开展实地研学。在展馆内,1930 年红十四军建军时的军旗复制品庄严肃穆,贲家巷暴动时的土枪、于咸烈士用过的日记本等文物,带着岁月的温度,静静诉说着烽火岁月。在 “红十四军战斗历程” 展区,动态沙盘复原了吴庄战役的全貌,讲解员指着龙游河的位置,与前日课堂上了解的 “秘密通道” 形成呼应:“你们骑行的绿道,正是当年战士们隐蔽行军的路线。”


图6:团队参观红十四军纪念馆图

  实践队员与学子们认真聆听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不时驻足记录。活动尾声,大家一同在红十四军纪念馆内的红十四军建军纪念碑前宣誓,誓言与前日 “信念之树” 上的卡片遥相呼应,将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校园延伸至红色地标。实践队队长张同学感慨:“站在纪念碑前,仿佛能听见先辈的呼唤,也更清楚我们这代人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

  图7:团队在红十四军纪念馆合照图

  此次三天三地的如皋之行,实践队通过 “社区 — 校园 — 场馆” 全链条实践,形成多维度收获:从社区居民的红色记忆,到校园学子的青春共鸣,再到纪念馆文物的历史厚重,队员们不仅厘清了如皋红色文化 “历史脉络 — 精神内涵 — 当代传承” 的完整逻辑,更深刻理解了青年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意义 —— 这既是对革命先辈的致敬,也是青年担当的体现。

  这次实践不仅让如皋红色故事得到更广泛传播,更激发了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情。未来,队员们将带着此次实践的收获,继续探索红色文化传播的新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如皋红色历史,让江海革命薪火在新时代持续燃烧。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