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蟋蟀鸣,晚风静。抓着七月的尾巴,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湘遇瑶光,童行未来”社会实践队走进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中心小学,深入基层,扎根教育的第一线。
三尺讲台,一寸丹心,这是支教团成员第一次来到水口镇,走上讲台,成为一群孩子们的老师。
夏日是远道而来的浪漫与热情,水口镇的孩子们热情、活泼,在他们这个年纪,还对这个世界有着无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契机——去接触世界瑰丽的奇迹和神秘的现象,而支教队便将打开这把大门的钥匙递到了孩子们的手上。
诗词课上,老师们带同学们领略了万朝来贺的盛唐风光,走近狂放不羁的李白、参禅悟理的王维等千古流芳的诗人们,领略了唐宋元明清的千年古韵;二十四节气课上,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一起朗读二十四节气歌,跟着老师领悟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的来自古人对自然、岁月、天地、人生的思悟,通过传统文化类课程激起同学们对我国上下五千年绚烂文化明的探索欲望。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音乐课上,老师演奏钢琴,同学们跟着老师演唱歌曲,悠扬的歌声与钢琴演奏的动听旋律从音乐教室飘到了走廊上,融入夏日的暖风里。暖风拂过校园里,蓝天、白云、绿草、红瓦本是一幅静止的图画,而霎那间划破宁静的下课铃与奔跑的身影为绿茵场添上了属于孩子们的活力与热烈,足球赛如期而至了。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心花”,支教团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既能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又能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安全知识,夜以继日地准备课堂内容。孩子们对新奇的、神秘的事物的探究欲,有时是一把双刃剑。同时,这个年纪的孩子的认知能力尚未成形,很容易被负面事物影响而误入歧途。
因此防溺水课程、反校园霸凌、性教育启蒙等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们通过生动地举例,在孩子们心理播下一颗与人为善、关心他人、珍爱生命的种子,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是无限的”支教团美术老师唐志豪说。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拾起地上的落叶,将落叶重新在纸上绘出一幅幅生动精妙、充满童趣与快乐的图画。支教团还积极寻求与其他公益组织的合作,联合长沙市“蝴蝶之家”举行了创意作品的征集活动,将自己的一份爱心传递给蝴蝶之家的重绝症孤残儿童。“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份值得珍惜的礼物”和“将爱心的传递下去”已经分别内化为支教团全体成员的初心与使命。
“除了开设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七彩课程,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们还应该关注到长期受到忽视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支教老师刘睿思介绍说。所以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支教团全员参与,合力完成了文献查阅、问卷制作、组织填写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为在校的两百多名小学生筛查抑郁情况,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其实‘湘遇瑶光,童行未来’不仅是一个名称,也蕴含着我们湘雅公共卫生学院的支教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三层情谊——有尚未来时,对遇见的期待;有初为人师后,守护同行的承诺;也有离别时,愿未来可期的祝福。”支教团队长邹文烨介绍说。
“这个夏日,支教老师们和孩子们都满载星梦归......”本次支教的以最后的文艺汇演圆满作结,得益于这半个月来支教老师们的真心付出与孩子们的热情回应。这次支教不仅传授了科学文化知识,还促进了防校园霸凌、守护心理健康、性教育启蒙及艺术入门等当代青少年新兴课题的推进与展开。文化与知识的相互交融、心与心的相互碰撞在瑶光星闪耀的缤纷大地埋下希望的种子,用爱与希望续写新一年的江华支教故事。

文案 熊文静 邹文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