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12日,西北民族大学赴新疆“文铸火洲”红色文化宣讲实践团来到新疆吐鲁番,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学习及宣讲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通过参观“私人博物馆”、努尔丁书屋、新城西门村、吐鲁番博物馆、苏公塔、囊产业园、胜金乡华夏村、党校、葡萄沟、坎儿井、清代粮仓、吐鲁番融媒体中心、吐鲁番图书馆、吐鲁番文联等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品味当地风情及产业特色;聆听红色文化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悟乡村振兴之路背后的意义;实地了解现阶段农村发展状况,传播推广红色文化等。
1.品当地风俗,寻历史足迹 想要加深对一个地方的认识,提高对于一个地方的了解程度,走进当地最具有深厚文化气息以及文化底蕴的地方再适合不过。此次三下乡活动,西北民族大学赴新疆“文铸火洲”红色文化宣讲实践团走进私人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清代老粮仓、坎儿井民俗园,领略当地风土人情,品味当地的历史文化。
私人博物馆,又称“依明民俗收藏屋”,是一个维族老爷爷的私收藏馆,馆内收藏的大多是维族人的日常生活用具。马灯、毡靴、锡壶……把屋子外装扮得格外具有风味,就像来到了阿拉丁的神话世界,在这里,可以捕捉到当地人民生活的气息,品味当地的风俗。
吐鲁番博物馆是“一本鲜活的百科全书“,它是丝绸之路文明的荟萃,通过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感受到这片大地发生过的沧桑巨变,重温各族先民曾经创造的文明与繁荣。通过走进二层的的历史通史展厅中,观看出土的文物,观察每件文物的来历和聆听对于当时人们生存环境的解说,能够让人深刻体会到吐鲁番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意义,感受到整个民族的文化和发展底蕴。
清代老粮仓,是专门用于军队屯粮粮仓、储粮设施,专门用于囤积、储备粮食。平时,在粮仓内储备囤积粮食当发现紧急情况时,粮仓内的粮食可供军事、民用、贩灾等多种用途,它是吐鲁番市物资储备类遗址最具代表性的遗存,它的军事储备类文物古迹可直接反映历史上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和建设关系,是领土关联的直接历史物证,是中国文化遗产中涉及历代军事体系的遗存群体。通过老粮仓,可以重拾当时吐鲁番地区对于中央管辖的重要性,见证了吐鲁番的历史文化,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坎儿井,作为与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大工程之一,它既没有古长城的恢弘壮阔,也没有大运河的隽永悠长,即使在空中俯瞰亦难见其真容,但它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日复一日地为茫茫戈壁输送着生命的源泉。记录着火洲人民咬定目标、迎难而上;尊重规律、顺应自然;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无上智慧和大爱情怀。在这里,见证了人民的“坎儿井”精神。
2.沿着总书记的脚步,走一走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是习总书记最为牵挂的事情之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的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挂念着人民。此次三下乡活动,西北民族大学赴新疆“文铸火洲”红色文化宣讲实践团沿着总书记的脚步,走进新城西门村与葡萄沟,体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真实情况以及聆听乡村振兴背后的动人故事,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新城西门村,在这见证了湖南对于新城西门村的对口援助以及得益于乡村振兴政策下如今的新城西门村已改往日的面貌,宽坦的十八洞路、宽阔的红石榴文化广场、热闹的红石榴夜市、美丽的农家小院……组合成一幅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见证着两地人民的深厚友谊,也见证了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帮互助”的民族团结精神,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
葡萄沟,不仅景色迷人,装扮了整个村庄,而且还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据当地的农民了解,近年来葡萄沟的面积是1200多亩,年产量逾1500多吨,产值上千万元。葡萄沟盛产的葡萄汁多味美,还可以酿成葡萄酒,远销各地。歌唱家关牧村还称其为:“北有吐鲁番,南有闽福安。”物产丰富的、充满风土人情的葡萄沟透露的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经济发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处理方式。
3.学做“四者”,做新时代新青年
“四者”即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故事的讲述者,党史的学习者,民族团结的维护者。此次三下乡活动,西北民族大学赴新疆“文铸火洲”红色文化宣讲实践团通过参观努尔丁书屋、苏公塔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走访胜金乡华夏村,进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宣讲,走进党校,进行党史学习。重温革命岁月,传承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
努尔丁书屋,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是自治区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基地,是吐鲁番各族群众了解历史、
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建设者
努尔丁·沙塔尔说道:“我要用我有限的生命去传承无限的红色基因,让年轻的一代能够了解历史,让红色基因注入身边人的血脉。” 苏公塔,为吐鲁番郡王苏来满二世为纪念和表彰其父额敏和卓的功绩而修建的。
它不仅是吐鲁番郡王家族王权与宗教权的象征,也肩负着对后世“可为名教”的爱国昭示责任;不仅是额敏和卓家族内心爱国情感外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代表着清廷对其爱国行为的认可;不仅代表着额敏和卓家族始终践行爱国行动的决心,也是展示额敏和卓家族爱国情怀的一面旗帜。苏公塔所展现的爱国精神已影响了一代代的后人,它是后世爱国者的标杆,永远是维吾尔族人的骄傲。苏公塔所彰显的爱国精神属于一个民族,属于一个国家。在这里,能深刻感受到浓厚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团结意识。
走访胜金乡华夏村,走进村民,体验农村生活。在这里,西北民族大学赴新疆“文铸火洲”红色文化宣讲实践团,体验了村民辛勤的农作生活,同时,对于村民进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进行了宣讲活动,围绕“我国的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等问题进行询问等。
走进中共吐鲁番市委员会党校,跟随工作人员,听党史,学党史,学新疆“”四史“,做党史的积极学习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突出重点、明确要求、务求实效,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4.以书传知识,以媒介传实事 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进行爱国教育宣传,红色文化传播,都离不开传播媒介的助力,离不开书的作用。此次三下乡活动,西北民族大学赴新疆“文铸火洲”红色文化宣讲实践团走进吐鲁番融媒体中心、吐鲁番文联、吐鲁番图书馆,深刻体会三者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通过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实践团队深刻学习领悟民族团结,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深其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加强了大学生与乡村的联系,同时培养了大学生联系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团队成员深刻感悟到这是一次重温乡村振兴“基层之旅”,感悟红色文化的“体验之旅”、追寻报国情怀的“初心之旅”、凝聚奋斗力量的“信心之旅”,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胸怀家国、勤学敏思”的追求和以青春之我助力民族之复兴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