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7月14日,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白云村、永和乡开展乡村振兴之道的调研。此次调研活动围绕“党的二十大”中有关乡村振兴的要求展开,以“知振兴之面面观,续乡村之欣欣容”为主题,对衡山乡村有关经济、文化、人才三个方面展开了实地调研。
实践团队在出发前就做好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设计调研方案、合理规划调研路线。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参观考察、实地走访、个案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从“乡村经济中的农业经济”、“乡村文化中的皮影文化”、“乡村人才中的青年力量”三个方面进行调研。
农业经济,铺就乡村底色
经济是乡村振兴最直观的外在表达,赋予了乡村最全新的面貌与风采。为了解乡村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历程,了解乡村农业的产业模式,团队前往了衡阳白云村、永和乡的生态水果基地,对当地生态农业产业进行实地考察,对基地负责人、当地村民进行访谈,从而了解白云村、永和乡的水果产业情况与产业模式。
团队先后前往了油茶基地、北邻湘江的新场市菁香桃基地、咸宜村葡萄基地、沙头村紫冠生态农业基地。从实地考察与个案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果园基地为当地留守人群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显著提高了百姓收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奉献。我们相信农业水果经济结的“果实”必定会给更多人带来甘甜。
(图为生长期的菁香桃。合肥工业大学 张渊杰 提供)
(图为队长赵广仪与葡萄基地老板彭晓灿在葡萄棚下的合影。合肥工业大学 张渊杰 提供)
(图为冬枣。合肥工业大学 张渊杰 提供)
皮影文化,点缀乡村韵味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核,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与发展力。为了解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历程,宣传当地影子戏文化,团队找到了位于白云村村委的衡山影戏展演馆,并与馆长兼传承人王师傅相接洽。在简单的交谈后,受王师傅的邀请,我们来到了他的家中,听他讲述皮影的精彩足迹与历史光辉。
( 图为白云村皮影剧场。合肥工业大学 张比荣 提供) 衡山影戏约于清顺治年间(1644)年出现,在解放后迅速发展形成了今天的衡山影戏。衡山影戏以二人包打包唱的形式演出,往往一人要操作多个人偶,难度极高;演出时的唱腔,用的是地方方言的平四调,广泛吸收了戏曲、佛道音乐、民间小调的精华,圆润甜美,铿锵有力,独具特色。2006年,衡山影子戏被列入了湖南省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014年,衡山影子戏又被作为“中国皮影”的一部分,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为团队成员听王师傅讲述皮影历史。合肥工业大学 张比荣 提供) 最后,王师傅激情表演了衡山影子戏《北国打关》。随着锣鼓一声响,衡山皮影的故事便开始上演。衡山皮影走入了新时代,遇上了新乡村,与历史一同见证了乡村振兴的辉煌。
(图为王师傅家的皮影剧场。合肥工业大学 张比荣 提供)
人才培养,勾勒乡村风采
在与白云村影子戏传承人王师傅交谈时,提及参与到影戏中的新生力量状况,王师傅欣慰地说:“得益于互联网的传播、政策的支持和青年一代观念的改变,当下有很多青年愿意学习影子戏,衡山影子戏并不缺乏年轻血液。”
但在永和乡水果种植基地的考察中,团队发现这里缺乏高素质又年轻的技术人员。目前,各个基地的雇佣人群主要为:留守妇女、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与贫困户。据当地村民表示,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或做生意了。要进一步提高果园产量、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更科学的管理,这就更需要一批能吃苦、肯下乡的年轻知识分子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
乡村振兴是离不开人才的,正如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说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才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图为团队成员与基地负责人符安民在新场市菁香桃基地的合影。合肥工业大学 张渊杰 提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也告诉我们,真正的乡村振兴是经济、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的振兴。通过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行,我们感受到乡村独特的风采,了解了乡村振兴的举措,也意识到青年一代的我们的责任之重。只有注重振兴中的“面面观”,乡村才能呈现“欣欣容”。只有经济、文化、人才等“多色共铺”,山水间才能呈现炫彩靓丽之“长虹”!我们都是乡村振兴的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