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探索AI农业,创新农业发展近年来,寿光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争做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的目标定位,深入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着力构建绿色特征鲜明的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基于此,2024年1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慧农智行社会实践队来到寿光高科技农业园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AI与智慧农业的实际应用情况。
了解背景,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研发及应用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这其中既有耕作、播种和采摘等智能机器人,也有智能探测土壤、探测病虫害、气候灾难预警等智能识别系统,还有在家畜养殖业中使用的禽畜智能穿戴产品。这些应用正在帮助我们提高产出、提高效率,同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以前我们在野外看到一个不认识的花草要查阅资料才能知道是什么花草,可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识图软件对着花草拍照扫描一下就知道了,这就是电脑图像识别技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借助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智能图像识别准确率越来越高,而应用也远远不止这些。
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算法给出各种最优化的方案,比如根据土壤环境状况,结合市场行情预测,从而给出今年该地适合种玉米还是大豆。
设计问卷,准备调研为了更好地了解智慧农业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实践队员们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了农户对AI技术的认知程度、使用情况以及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在寿光高科技农业园区内,实践队员们向农户们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耐心解释了问卷的目的和填写方法。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实践队员们在发放过程中对问卷进行了编号,并在回收时对问卷进行了仔细的核查。最终,实践队员们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0份。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实践队员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人们对智慧农业的接受度较高,有较高的期望。但是AI在农业中的应用却仅仅是凤毛麟角。与此同时,实践队员们也发现了农户们在使用AI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技术门槛与数据安全等。大部分农户对AI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持有积极态度,认为AI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农户们也希望政府和企业能够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此外,实践队员们还发现农户在使用AI技术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技术门槛较高、数据安全难以保障等。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才刚刚开始,面临的挑战比其他任何行业都要大,因为农业涉及的不可知因素太多了!地理位置、周围环境、气候水土、病虫害、生物多样性、复杂的微生物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农作生产。在一个特定环境中测试成功的算法,换一个环境未必就有用了。
现阶段看到的一些人工智能成功应用的例子,大部分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或者特定的种植养殖模式内进行的。当外界环境变换后,如何挑战算法和模型是这些人工智能公司面临的挑战,这需要来自行业间以及农学家之间更多的协作。
AI农业在寿光的未来前景非常广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受到土地资源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AI农业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增加农产品的供给。例如,AI技术可以通过对土壤、气象等数据进行分析,为农民提供种植建议、预测产量和病虫害风险等信息,并帮助他们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种植计划和决策。
当然,要让AI在农业中真正落地生根,还需要解决许多技术、政策和实际应用上的问题。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技术推广与普及等方面都需要实践队员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