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三下乡:穿越千年漳州,探访非遗瑰宝

时间:2024-08-03     阅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暑期“三下乡”中华文化传承团“闽乡的诱惑”实践队,从学校出发,前往厦漳泉地区,调研闽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启为期十二天的非遗之旅。

  7月21日-23日,实践队来到漳州,聆听古老文化,探访非遗瑰宝。

  在漳州古城,实践队员穿梭于古城的每一个角落,探访古城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郑宝珍面粉枣、竹器、木版年画、八宝印泥。在与郑宝珍老师的访谈中,队员们了解到面粉枣目前存在宣传不足,了解的人数较少等问题,同时也感受到了郑老师从父亲手中接过面粉枣制作技艺并不断创新发展的坚持;在竹器店,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这些竹编作品不仅是实用与艺术的结合,更是匠人汗水与坚持的结晶,是对“匠心独运,精益求精”精神的生动诠释;在木版年画传习所,传承人颜朝俊老师带领队员参观工作室里的展品和制作过程,并详细介绍了木版年画的由来、制作工艺及传承现状。同时颜老师也鼓励队员们在学习中感受,在热爱中传承;在传承人杨煜老师的引导下,实践队队员们了解了八宝印泥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在交流过程中,队员们与工坊的负责人围绕如何让古老的非遗焕发新的生机进行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眼下,八宝印泥要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不断推出新产品,希望能够彰显非遗的价值。

  
图为传承人颜朝俊老师介绍木版年画的由来、制作工艺及传承现状 杨瑞摄

图为队员们与传承人杨煜老师交流非遗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 韩芩清摄

  在漳州市芗城区,实践队来到了漳州木偶艺术表演馆,采访了木偶戏的传承人蔡约胜老师。队员们在木偶头雕刻的传承人林城盟老师的指导下,尝试了木偶头的雕刻,亲身体验木偶头雕刻的精雕细琢。在与林老师的交谈中,队员们不仅更加了解木偶头雕刻的技艺,也深刻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与坚守;在与南词表演老师的访谈中,队员们了解到南词的发展现状不算很好,宣传力度仍需加强;在和芗剧表演老师的访谈中,队员们也了解到芗剧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如观众老龄化、人才流失等。但同时老师也提到 “近几年还是有可喜的情况,就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喜欢传统文化,愿意接受和研究这些传统文化。”

  
图为传承人蔡约胜老师展示布袋木偶戏表演手法,指导队员体验布袋木偶表演 杨瑞摄

  在诏安县,实践队员在诏安灯谜协会副会长陈春生与秘书长沈海东的带领下来到诏安文化艺术中心,进入诏安灯谜展馆。由于灯谜本身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和形式的普化,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加入进来,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沈海东老师希望实践队员能在校内进行推广,为诏安灯谜注入新活力;在涂氏石材加工厂,探寻诏安石雕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第五代诏安石雕技艺传承人涂勇钦老师与县级非遗传承人、第六代诏安石雕技艺传承人涂晓滨老师,向队员们分享了他们对于石雕的坚守与热爱;在庆源号彩绸庄,省级非遗传承人林养生老师带领队员们领略了诏安彩扎、刺绣以及剪纸的魅力,并一一介绍了每项技艺的亮点。为了让队员们更加有体验感,林老师指导队员们亲手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剪纸作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表示,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来学习、传承非遗文化,那自然也是极好的;在南筝传习所,南筝传承人沈晓娥老师用直接弹奏的方式,让队员们充分了解南筝与传统古筝的区别所在。

  
陈春生与沈海东老师介绍诏安灯谜的特色和谜作手法 林书铤摄

图为传承人林养生老师指导队员们体验诏安剪纸技艺 林书铤摄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是对漳州市非遗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更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次有力推动。实践队成员们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非遗传承人、记录整理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了漳州市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发展现状,为漳州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实践队队员们亲身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易,而非遗传承人们对非遗的热爱和坚守,为实践队坚持弘扬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注入力量和信心。寻闽之源,拾闽之粹,“闽乡的诱惑”实践队将继续为弘扬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作者: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张瑞 李慧 张承志     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张瑞 李慧 张承志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