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驱动下,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乃至语言生态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其普及无疑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通与文化的交融,但同时也让方言这一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音韵、词汇和表达方式,是戏剧艺术魅力的重要源泉。然而,随着使用场景的日益缩减和年轻一代对方言兴趣的淡漠,方言在非遗戏剧中的传承正步入一个艰难时期。
方言困境: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隐忧
首先,方言使用场景的减少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加剧,方言的日常交流功能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在学校、职场等公共领域,普通话成为主导语言,方言的使用空间被大大压缩。这导致许多年轻一代对方言的掌握仅限于家庭内部,甚至有的已经完全不会讲方言,这无疑为方言在非遗戏剧中的传承埋下了隐患。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的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老一辈艺术家们虽技艺精湛,但年龄渐长,体力与精力有限,难以长期承担传承重任。而年轻一代由于对方言及非遗戏剧的陌生感,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导致技艺传承面临断层风险。
乡梓雅韵:方言传承的积极行动者
面对方言在非遗戏剧传承中的困境,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乡梓雅韵”实践团挺身而出,成为推动方言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力量。他们深知,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团首先通过深入调研,全面了解方言在非遗戏剧中的使用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潜在机遇。在此基础上,他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教学传承活动,包括方言培训班、非遗戏剧工作坊等,旨在提高年轻一代对方言及非遗戏剧的兴趣与认识。同时,他们还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方言教学视频、推广非遗戏剧表演片段,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方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方言活力:非遗戏剧中的文化新生

在“乡梓雅韵”实践团的努力下,方言在非遗戏剧中的传承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通过教学传承活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并学习方言,他们不仅掌握了方言的基本发音与表达,更深刻理解了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这为他们日后参与非遗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表演中广泛应用方言,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手法与情感层次,更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了方言文化的独特韵味与魅力。这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认可,更为非遗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
总之,“乡梓雅韵”实践团在方言传承与保护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不仅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仅要拥抱变化、追求进步,更要珍惜并传承好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根脉的宝贵财富——方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