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赓续乡音 谱写华章

时间:2024-08-13     阅读:
从百年千年的维度去考量文明的分量,就能清晰感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乎文化血脉赓续与民族复兴伟业,不管是代表如何变迁,总有一抹是熟悉的乡音萦绕在人们心头,方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体现。探源中华文明,阐释“何以中国”,从历史深处延续而来的语言是珍贵符码,而方言犹如镶嵌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珍珠,承载着符码深厚的乡土情感与地域特色。在现代社会中,方言的地位不断被普及的普通话挤压,为探寻方言的保护与传承,2024年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乡梓雅韵实践团”前往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等地开展暑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
方言是地域文化基因的独特表达,它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和深厚的情感联系,承载着各个地区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特色。实践团成员来到日照市方志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与教学下深入学习日照方言的文化历史与方言发音,领略到日照方言的魅力与其背后蕴藏的磅礴的历史文化底蕴。“崴子”“喜焦银”“挪你那捻啦去吧”等日照方言似是将实践团成员拉入了日照老街坊中与居民亲切交流,激起实践团成员保护与传承方言的热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寄托着乡情,承载着乡愁。怀揣这份乡愁,实践团成员回到了家乡——福建省宁德市畲族宫开展暑假社会实践。畲语作为闽东方言之一,使用语言近似客家话。
实践团成员与畲族原住民面对面的亲切交流,发现年轻一代对畲语使用程度较低,畲语一般只在老一辈交流中才会频繁使用。集中访问宫中老人,学到畲族用特有词汇代替普通话,如“伾”代替“不”,“透”代替“到”,“肽”代替“看”等生动有趣,就如勤劳质朴的畲族人民一般,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实践团成员跟随老人模仿说着畲语独特的中古阳声韵发音,为足足有七个声调的畲语所拜服,只能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也为畲语披上神秘美丽的面纱。这让实践团成员意识到,美的不在于人们诉说的内容上,而是美在生动优美的声韵和有意蕴的字词上。看着宫内老人小孩笑闹,让实践团成员意识到,方言是镌刻在人民身上独有的印记,代表着轻松惬意、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氛围,值得开辟新路径不断传承与发展下去。
方言为“表”,跃动迭代;文化为“里”,赓续不息。为更好传承应用方言,实践团成员怀揣这一热爱深入校园以方言授课,向学生们展示畲语的魅力,他们新奇的眼神满是对于方言背后所含文化的欣赏与震撼,萌生不断探索的求知欲。这一颗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忱之心将会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不断激发方言认同感,有望成为下一个赓续非遗的传承人。
畲语的模仿互动让学生们尝试方言生动有趣的发音和语调,相传唱畲语歌言《畲乡三月三》,“哎——唻唏唻唏唻 味唏唻唏唻,乌饭香得四海馋”的歌词激发了学生们对畲语的兴趣和热情,体现畲族人民勤劳务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生们下意识的哼歌、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求深刻反映了在畲族人民的长期沉淀下年轻人能够被历史文化熏陶,是畲族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决心与责任感深刻体现,助力新一代青年深入了解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延伸出传承方言的新方式。
方言,四方之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通过暑假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对于地域文化有了深刻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价值观的力量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以初心守护着非遗方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为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努力。为不断壮大保护与传承方言的群体,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信息时代的众人可以慢下来去品味乡音,品味人生,找回家乡那朴素的方言,方言和文化的传承也就在其中了。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乡梓雅韵实践团     来源:作者本人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