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种声音,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传递着地域的风情,那便是方言。而当方言与非遗戏剧相结合,更是绽放出绚烂夺目的文化光彩。为探究保护传承方言以及非遗戏剧的方法,2024年7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乡梓雅韵”实践团在山东省、山西省等多地开展社会实践。在参与保护传承方言的社会实践志愿活动中,我从非遗戏剧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深深领略到了方言的魅力与价值,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感悟。
非遗戏剧,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皇冠之上。它们以独特的表演形式、精彩的剧情和动人的唱腔,诉说着一方水土的故事和情感。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冲击下,这些珍贵的艺术瑰宝面临着传承的困境。许多年轻人对非遗戏剧知之甚少,甚至觉得它们过时、无趣。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方言的式微。
当我走进那些古老的戏楼,聆听着演员们用方言唱出的婉转曲调,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过去的岁月。那一句句饱含深情的唱词,那独特的音韵节奏,让我感受到了方言与戏剧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的关系。方言赋予了戏剧灵魂,让它更加生动、真实、富有感染力。没有了方言,戏剧就失去了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如同失去了根基的大树,摇摇欲坠。
在实践活动中,我有幸与一些非遗戏剧的传承者交流。他们眼中闪烁着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却也难掩对其未来的担忧。一位老艺人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们都不说方言了,也不愿意听戏。这门手艺要是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怎么对得起祖宗?”这番话让我感到心情沉重,也更加坚定了我为保护传承方言和非遗戏剧贡献力量的决心。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戏剧,我们志愿者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我们走进校园,开展戏剧讲座和表演,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方言戏剧的魅力。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和兴奋的表情,我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们还在社区举办戏剧晚会,邀请居民们前来观看。那些平日里忙碌的人们,在这一刻停下了脚步,沉浸在戏剧的世界中。他们随着剧情的发展时而欢笑,时而落泪,那一刻,方言不再是陌生的语言,而是连接彼此心灵的纽带。
然而,实践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的短缺、场地的限制、人员的不足,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但每当我想起那些老艺人期盼的眼神,想起方言和戏剧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便觉得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我们四处奔走,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们精心策划,力求让每一次活动都尽善尽美。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责任的含义。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更是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课题。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的根。当我们说着家乡的方言,欣赏着用方言演绎的戏剧,我们便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土地深处的温暖和力量。它让我们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
同时,保护传承方言和非遗戏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政府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传承者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社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资源,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商业运作,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而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多说方言,多关注非遗戏剧,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光彩。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投身于方言和非遗戏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断努力,那袅袅乡音和悠悠戏韵必将永远流传,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永不磨灭的珍宝。让我们用行动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绚丽多彩的文化星空。(通讯员 胡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