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总结

方言——逝水年华的回响

时间:2024-08-13     阅读:
在浩瀚的语言海洋中,方言是那最朴素无华却情深意重的一叶扁舟,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印记,划过岁月的流水,留下淡淡的波纹。7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 “乡梓雅韵”实践团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方言的实践活动,这趟旅程不仅让实践团成员领略了方言的多姿多彩,更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它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首站,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方志馆,那里既藏古韵又存世情。书卷深处,方言的脉络如藤蔓般缠绕着每一段历史,每一句乡土的话语都似乎在呼吸着古人的智慧。透过斑驳的展板和尘封的文献,方言的起源、演变历程一一呈现,让人顿悟语言的绵延不仅仅是声音的传递,更是文化的继承。
步出方志馆,街头采访和入户访问成为了实践团成员们探索方言生动实践的新篇章。每个街角,每个家庭,方言以其独有的方式编织着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耄耋老人口中娓娓道来的往事,到孩童们天真烂漫的童谣,每一种方言都以其特有的节奏和韵律,细腻地表达着说话者的情感和地域的风情。这些声音,或悠扬、或淳朴、或诙谐、或深情,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方言世界。
 通过调查问卷,实践团成员们发现尽管面临着普通话的普及和网络语言的冲击,人们对于方言依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不少年轻人开始意识到方言的价值,他们用视频、音频记录下老一辈的言教,尝试以更多元的方式保存这些珍贵的语言资源。方言不再是僵化不变的符号,而是在新一代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观赏非遗戏剧,更是让实践团成员们体验到了方言在艺术领域的魅力。演员们以地道的方言演出,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饱含深情,那种直达心灵的表达力量,让人瞬间理解了为何这种古老的语言形式能流传千年不衰。在那样的时刻,方言不再只是交流的工具,它转化为了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一种情感的共鸣。
进入校园宣讲方言,是这次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他们对这种与众不同的语言充满了兴趣。在这片稚嫩的心田里播种方言的种子,期待它们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棵文化的大树。方言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继承,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这次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认识到,方言并非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而是一股温暖而强劲的支流,不断滋养着地域文化的土壤。方言的保留和传承,不是一场孤立的战斗,而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当实践团成员们珍视、尊重并使用这些独特的语言,实践团成员们的文化景观才更加多元、丰富和生动。
从参观方志馆的历史沉淀,到街头巷尾的生动现实;从调查问卷中的年轻态度,到非遗舞台上的艺术展现;再到校园里孩子们的学习和传承,每一步都深化了实践团成员对方言的认识与爱好。方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与未来。在这个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保护和发扬方言的重要性愈发显得重要与迫切。
这次实践是一次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它让实践团成员深切地体会到方言作为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每一次的活动,每一段对话,每一场戏剧,都在提醒着实践团成员们,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学会了倾听——倾听那些被忽略的声音,倾听那些承载着百年故事的方言。实践团成员也学会了尊重——尊重每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尊重每一个使用方言的人。
这次实践活动也让实践团成员深刻地认识到,方言的保护工作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作为旁观者的角色,而应该成为参与者、传承者。通过教育、通过艺术、通过日常的交流,实任何一个中华儿女都可以为保存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尽一份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方言被记录和研究,更多的地域文化得到重视和振兴。梦想着有一天,当人们走在中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不管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方言在空气中自由飘荡,那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最好证明,也是中华民族包容性的象征。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乡梓雅韵实践团     来源:作者本人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总结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