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织梦非遗台,乡情戏里舞新影
时间:2024-08-13 阅读:
在时光的长河里,方言与非遗戏剧犹如两条并行不悖的溪流,滋养着华夏大地的文化土壤。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与艺术的展现,更是民族灵魂的深刻体现与文化的接力传承,它们承载着无数先辈的智慧与情感。但对于地域背景下的地方戏剧,并没有形成相对成体系的传承方式,作为文化根脉的方言之花也呈凋零之势。为探究保护传承方言以及非遗戏剧的策略,2024年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乡梓雅韵”实践团在山东省、山西省等多地开展社会实践。我有幸踏上这段旅程,深入探索并亲身实践了方言与非遗戏剧的传承,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感悟。
方言,是时间的低语,每一句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地域的特色。它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能够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参观了方言馆,在工作人员介绍下深入学习了方言历史;我们走访街头,聆听不同年龄段人们对于方言的看法;我们走进校园,向孩子们展示方言之美。
我们在短时间内与方言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也仿佛穿越时空,与祖辈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我聆听着那些古老而亲切的词汇,感受着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厚情感与丰富故事。我与老人交流,感受到老人对于方言的熟悉与热爱。我与年轻人交流,感受到他们享受着普通话带来的便利,对于方言等文化有兴趣,却很少深入探索。我感到惋惜,却也看到了方言重新散发光芒的契机。我们进入校园,向孩子们展现方言魅力所在。在科普教学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看到他们不断加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看到他们对本地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地方方言和戏剧的探索欲望也在他们心里慢慢落下。方言的传承,让我更加珍惜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一种方言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都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传承这一瑰宝的新路径。
非遗戏剧,则是舞台上的传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它以生动形象的表演形式,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我们观赏非遗戏剧--晋剧的过程中,我被那些精彩绝伦的演出深深吸引。从角色的塑造到情节的推进,从唱腔的运用到身段的展现,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与深厚底蕴。非遗戏剧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民族精神。
在传承方言与非遗戏剧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关系。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模仿,而是在保留原有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只有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才能让方言与非遗戏剧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需求。同时,我也意识到,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支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以及每一个个体都应该积极参与到传承工作中来,共同为方言与非遗戏剧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官方要完善相关政策,营造方言保护氛围;家庭要发挥优势,父母可将方言作为母语,在孩子用普通话表达之后,再用方言给出另一种形式的表述,使孩子感受方言的深邃性和文化内涵;社会要拓宽途径,融合非遗戏剧文化与方言共同宣传,共同发展。
回顾这段经历,我深感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文化的觉醒。方言与非遗戏剧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更让我明白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传承方言是连接历史与未来,守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语言研究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秉持着这份热爱与信念,为方言与非遗戏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乡梓雅韵实践团 来源: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