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记忆载体。推动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是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举措,同时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方言在戏曲艺术的世界里占据着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地位,戏曲凝结着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但在学校教育营造的普通话氛围与许多家庭缺乏方言环境等因素影响下,不少方言消失或者正在消失。为保护与传承方言,2024年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乡梓雅韵实践团”前往家乡社区开展暑假社会实践,不断探寻新模式下的方言保护与传承,领略非遗戏曲下方言的独特魅力。
方言中那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表达,如同文言文中的典故运用,总能让听众感到饶有兴趣。因此,方言所散发的魅力已然触动了每一个关心文化传承的人的心灵。实践团成员来到日照市方志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与教学下深入学习日照方言的文化历史与方言发音,每一个专有名词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饱含底蕴的故事,等待人们采撷。日照方言的魅力激励着实践团成员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奔赴家乡,坚定将方言融合时代特色不断发扬的决心。

钱乃荣教授曾强调方言对于表达中国多元文化根源的重要性。不论身处何地,方言是他们在自然而然的成长过程中,最得心应手、最能准确表达情感与思考内容的语言形态。方言作为一种独特且深刻的载体,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地方文化现象,如戏曲这一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艺术能够深深根植于本土,方言正是它们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实践团成员怀揣对戏曲的敬意,返回家乡社区进行社会实践,以探寻戏曲文化下方言的新颖展现形式。实践团成员欣赏着社区戏台上的非遗戏剧——晋剧,演员运用精心设计的台词和动作,将方言的韵律和节奏融入到戏剧表演中,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充满乡士气息的角色。摇曳翻飞的如练水袖、情致典雅的华服严妆、余韵绵长的声腔似是穿越千年的时空长河,历史的尘埃随风飘散,留下悠扬独特的戏腔在耳边回响,产生极尽享受的视觉盛宴。实践团成员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仿佛置身于浓厚的乡士风情之中,感受到了方言带来的亲切感和文化认同,领略到方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艺术在传承中发展,不断蓬勃出的旺盛生命力。实践团成员积极参与戏曲新形势——跟随戏曲演员学习方言戏剧的经典动作与唱腔,融入现代化元素,演出与创作活动。实践团成员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非遗戏曲传承需要当代的表达,让戏曲思维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到生活中,近距离地感受方言戏剧的魅力,了解方言文化的丰富多彩,深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方言传承刻不容缓,让方言在孩子们当中活起来、用起来、说起来,让这块语言的活化石永远在中华民族大地上传承下去,留住方言就是留住乡愁。非遗戏曲下的方言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推广和传承方言戏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断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星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水源绵延不绝的滋养。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坚持用非遗文化浸润脚下的热土,成为助力文化发展的深厚滋养与动力,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重焕其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