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这一蕴含深厚情感与地域特色的语言形态,自古以来便是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它如同一串串密码,记录着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与民俗智慧,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独特纽带。然而,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与普通话广泛推广的今天,方言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其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甚至流失。这不仅是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损害,更是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的一种忽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强调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响应国家号召,“乡梓雅韵实践团”应运而生,他们怀揣着对家乡方言的深情与责任,以“保护方言,延续雅韵书新篇”为响亮口号,踏上了探索与传承方言文化的征途。
实践活动的第一站,选择在了文化底蕴深厚的日照市图书馆。这里不仅藏书丰富,更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实践团成员们集体入驻,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首先进行了系统的方言文献研究,深入了解了日照方言的历史渊源、语音特点、词汇构成及文化内涵。同时,他们还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方言文化讲座,邀请方言学者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通过互动交流,增进了大家对方言价值的认识与理解。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分散开来,带着满腔的热情与责任感,返回各自的家乡,深入基层,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他们通过入户访问,与老一辈的方言使用者面对面交流,倾听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乡音故事;他们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广泛收集当地居民对方言传承的态度与建议,为方言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在入户访问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发现,尽管普通话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与沟通,但许多人对方言仍怀有深厚的情感与依恋。老一辈人更是将方言视为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他们乐于分享方言中的谚语、俗语、歌曲等文化瑰宝,希望通过年轻一代的手,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针对方言传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实践团成员们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建议与措施。他们建议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方言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能了解并掌握自己的母语;他们倡导通过媒体平台传播方言文化,如制作方言节目、开展方言演讲比赛等,提高方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还鼓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方言学习班、方言文化沙龙等活动,让方言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梓雅韵实践团”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对方言文化传承的一次积极探索,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责任的深刻践行。他们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保护好方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