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生动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凝聚着世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对于维系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延续历史文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文化繁荣的奠基。因此,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促进非遗事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全球化趋势使得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方言这一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活化石,不仅记录了地域间的语言差异,更蕴含了丰富的民俗风情、历史故事和思维方式。然而,在普通话普及、人口流动加剧的背景下,方言的使用场景日益缩减,许多年轻一代对方言的掌握程度逐渐减弱,甚至出现了方言濒危的现象。这不仅是对语言多样性的侵蚀,更是对地域文化根基的动摇。
在此背景下,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乡梓雅韵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于2024年7月8日踏上了前往日照方志馆的实践调研之旅。此次调研旨在深入探索方言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挑战及潜在路径,为方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青年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在日照方志馆,实践团成员们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访谈方言研究专家及当地居民,全面了解了日照方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特点及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发现,尽管方言保护面临诸多困难,但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已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如建立方言数据库、开展方言教学进校园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方言文化等,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方言衰退的趋势。
基于调研成果,实践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一是加强方言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方言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二是推动方言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方言兴趣与认同感;三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开发方言学习软件与互动平台,拓宽方言传播渠道;四是加强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保护格局,共同守护方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展望未来,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方言这一地域文化的瑰宝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桥梁。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乡梓雅韵实践团”的此次调研,不仅是对方言保护与传承的一次积极探索,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使命的坚定践行。